“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如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加强文化民生建设,推动黑龙江文化繁荣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代表。
记者: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文化民生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请您谈谈加强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效廉:关于文化民生建设,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在新形势下坚实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坚韧的文化自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心愿。“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提速期和文化改革发展大有作为的机遇期。
记者:黑龙江作为边疆大省,在新一轮的文化发展中具有哪些优势?
张效廉:黑龙江文化建设优势独特、潜力巨大。受“闯关东”为代表的移民迁徙和中俄文化交流为代表的外来影响,抗联文化、拓荒文化、知青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多元交融的龙江文化格局,铸造了博大开放多元的文化品格。目前黑龙江省的文化建设成就喜人,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38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7141个事业编制完成核销,新的文化体制机制已经建立。
记者:“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在加强文化民生建设方面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打算?
张效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民生建设,出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文化兴省战略,着力在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上下功夫。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灵魂,是民族的根。文化育民是文化民生的根本,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保证;文化惠民是文化民生的核心。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是党中央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文化富民是文化民生的目的,是把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是文化生产力转化为国民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文化富民是通过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现的,是通过地区间文化资源有效配置,资产、资本、资金有效运营实现的,是通过行业间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的。
记者:“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强文化民生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张效廉:一是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中央总要求,积极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广电制播分离、重点新闻网站等改革任务。对于转企改制后的文化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立和完善以城带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普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三优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引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争取两三个集团能进入国家重点文化企业50强。以重点园区基地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突出抓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10个产业链完整,辐射力和引导性强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努力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力争1至2个发展成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区。
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