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

    “国家粮仓”,如何保障吃饭安全

    ——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代表谈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1日 08版)
    制图:郭红松
    ▲连日来,鹤山农场干部群众了解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强农惠农政策,增添了夺取农业丰收的信心。陆艳红摄

      民以食为天。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2010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下,黑龙江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夺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历史性地突破千亿斤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跨越千亿斤的省份,为国家打造了一个稳固、优质、可靠的“大粮仓”。两会期间,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代表就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三农”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黑龙江素有全国“大粮仓”之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王宪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黑龙江也寄予厚望。“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谋划并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积极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粮食生产布局,把粮食增产任务落实到不同的区域和地市县,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二是强化基础建设。全省大力推进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强化垦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垦区的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粮食总量连续登上800亿、900亿、1000亿斤台阶。2010年成为全国第二个千亿斤粮食生产大省,当年全国粮食增量的四成多来自黑龙江的贡献。目前,黑龙江粮食的商品量达到780亿斤以上,按每人每天1斤毛粮计算,可供13亿人2个月的口粮。

      记者: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最大的民生。黑龙江在实现粮食增产,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如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王宪魁:的确如你所说,增收是最大的民生,农民的收入上不去,种粮的积极性就会受挫,粮食生产就将出现滑坡,农业农村的其他事情也就办不好。多年来,我们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始终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开农民增收门路,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粮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我们牢牢抓住这一根本,让农民在粮食上多拿钱、得实惠。一是靠落实政策促增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们坚决做到不截留、不走样,把国家补贴一分不少地交给农民;二是靠抓高产创建促增收。增产是实现增收的重要基础,抓住了产量就抓住了收入;三是靠抓绿色有机促增收。通过开发绿色食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形象,不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更使好东西卖上了好价钱。比如,五常市绿色优质水稻就比普通水稻多卖一倍的价钱,仅这一项五常农民就增收2亿多元;四是靠抓规模经营促增收。我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扩大种植规模,让农民在规模经营上多收一块;五是靠抓市场服务促增收。积极为农民搭建产品销售平台,搞好产销对接服务,努力减少中间环节,把利润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农民。

      同时,我们还放宽视野,跳出粮食、跳出农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十二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做大黑龙江这个“大粮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王宪魁:去年,黑龙江提前完成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生产已经真正具备了1000亿斤的生产能力。把这一生产能力巩固下来并逐年提高,压力很大。为此,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千亿斤粮食巩固提高工程,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实现粮食总量和商品量全国“双第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是继续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实施种子“革命”,加快种子研发,建立科学轮作体系,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路子。三是坚持“增水稻、扩玉米、调大豆”的原则,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四是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完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长效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开展粮食科技高产攻关。广泛开展对农民的普及性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幅现代化大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在黑龙江大地徐徐展开。到2015年,在农业生产上,将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全面积标准化;在经营组织形式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组织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在产业建设上,构建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体系;粮食总产、商品量实现并保持全国“双第一”的地位,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大关,争取进入全国前10位,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专家观点

      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韩贵清

      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积极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整个工程从谋划到实施,坚持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统领,统筹考虑科技、工程、生态等措施,体现了工作思路的连续性,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特别是将农业科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贯穿整个工程,使农业科技成为主角,体现了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这几年在实践中体会很深,在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中,通过农业科技的“穿针引线”,水利化、农机化等工程建设不再是“单打独斗”,良种、良法、良水、良机、良田结合得更加紧密,实现了集成组装,产生了巨大的叠加效应,为粮食总产登上千亿斤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