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4点半,“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讨论如期开场,全国政协常委赵启正委员亮出一个图板说:“公共外交最近很引人注目,各种版本的解释很多。为了说得更清楚,我特地画张图,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公共外交。”
“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政府向B国的公众表明本国,那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但这不是公共外交 的全部,公共外交当前最重要的是公众参与的外交。以我国为例,现在每年到外国的中国人有1200万人以上。出国时与国外发生的所有交往,都在解释中国文化,都在表达中国精神,都算得上公共外交。这种‘公众对公众’形式,正在成为公共外交中最常见的方式。”
“公共外交”有什么用呢?赵启正说,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政策,回答外国人的不解之处。外交又是双向的,光表达不够,还要倾听,倾听外国人对中国的评议。大家在互动中,实现了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公共外交人人有责,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为中间力量,公众是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委员说,公共外交就需要“多费唇舌”,我们要多向世界解释: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好的发展机遇。
全国政协外事办副主任韩方明委员说,大量公众参与“公共外交”,有利于各国人民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全球华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理应让这种影响力变为正影响力,让更多人包括海外华人多为中国形象做加法,让世界尽量减少对中国不必要的误解。
本报记者 冯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