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中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也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胜利落成,这是国家的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LAMOST项目),而崔向群就是该项目的总工程师,为项目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畏艰难,敢为人先
上世纪90年代,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和苏定强院士提出了中国天文学开展大规模光谱巡天的战略思想,并提出了建造大口径兼备大视场的光谱巡天天文望远镜的新概念。他们把实现的希望寄托于正在德国参加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项目VLT研制工作的崔向群身上,她当时是项目研究的两名主要骨干之一。
1994年,崔向群响应祖国的召唤,放弃优厚待遇,毅然携全家回国,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建议及立项工作。历经无数次答辩和审查后,1997年4月经国家计委批准LAMOST项目立项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并于2001年正式开工。崔向群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研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1998年崔向群组建的“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制技术”研究团队,首先在中国成功发展了主动抛光盘磨制大口径高精度深度非球面的光学镜面的技术以及用主动支撑技术磨制大口径高精度超薄光学镜面的技术,研究成果荣获200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了大口径天文光学非球面镜面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进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为适应世界天文学界期望观测到更多早期宇宙事件的需要,从1999年起崔向群与苏定强院士带领研究团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30米口径光学/红外巨型望远镜方案设计研究,其初步方案与国际同类计划相比具有多项创新特色,获得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崔向群与天文学家王力帆于2005年共同发起南极冰穹A(Dome A)天文观测和天文望远镜研制的建议。2006年12月,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正式成立,崔向群兼任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她领导的团队历时短短的10个月完成了南极光学望远镜阵CSTAR(4台,口径14.5厘米)的研制,并在南极成功连续运行了3年,记录和传回了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天象-变星,获得了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为保障我国在南极的权益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LAMOST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一路披荆斩棘,从技术攻关到工程建设,包括组织管理,都遇到了种种困难。曾有国外同行说,“LAMOST太难了,做不出来。”国内也是质疑声不断。
崔向群做科研,有股锲而不舍的劲头,在困难面前她不断地告诫自己:“LAMOST需要敢死队,我就是敢死队队长”。长年伏案工作使她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并伴有高血压,医生叮嘱她不能劳累。但身兼所长和LAMOST总工程师的她,通常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晚,并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常用的药不够了便请同事帮着捎去,大家为她担心不已,而她却依然忘我地忙碌着工作。
在崔向群的带领下,大家众志成城,攻克了许多的技术难关。2004年12月,主动光学的开环控制取得成功;2008年8月底,LAMOST全部硬件安装到位,同年10月LAMOST项目胜利落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LAMOST首次在世界上在一块大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首次在世界上实现六角形的主动可变形镜面;首次在世界上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首次在世界上应用4000根光纤的精确定位技术。
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技术专家惊叹这一宏大且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学工程研制成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007年7月视察LAMOST时评价:“LAMOST项目到目前为止,是我们国家的重大科学工程中属于最好的项目或最好的项目之一。在科学思想上自主创新,在技术路线上也是独创,可能获得的科学发现的前景最好。”
十多年坚忍不拔的追求,崔向群把全部的爱献给了祖国的科技创新。LAMOST项目的建设者不约而同地由衷感慨:没有崔向群,LAMOST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崔向群,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被评选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本报记者 李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