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 刘嘉坤
去冬今春,作为北方粮食主产区的山东旱情比较严重。从历史上看,山东沂蒙山区十年九旱,但没旱着我们九间棚村。这是因为我们早就认识到,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农民生活的基础。
九间棚是沂蒙老区的一个小山村,地处640米高的龙顶山上,相对于山东平原地区而言,这里山高谷深,常年缺水,交通不便。过去,村民因水而争抢打架的事经常发生;而农田和果树只能听天由命,农业歉收、果树绝产的情况三年两遇。旱情严重的时候,村民只能下山到十几里外的村子挑水,山路弯弯,两桶水连洒带漏,到家就剩下不到一半了。
水是庄稼人的胆!如果山区没有水,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是一句空话。10多年来,我带领村民修了很多蓄水池、扬水站、环山渠、小水窖,特别是近5年,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埋头苦干,实现了高山水利化。九间棚的经验是,兴修农村水利要在未旱时,而且要边修边维护。
修水利,钱从哪里来?
从2008年起,我们采取“内部企业借款、员工村民捐款”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在九间棚村修建了两座总容量达3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其中,里大湾水库已在2010年8月竣工蓄水;龙潭水库今年汛期之前可以竣工蓄水。这两座水库启用后,可解决我们村以及周边十几个村的用水困难,受益群众上万人。有了水,地方特色产业金银花药材种植获得了大发展,老区农民摘下了贫穷的帽子。2005年,九间棚村人均纯收入6600元;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近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亿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经常到各地山区农村调研。我深知,中国大部分山区农村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没有经济实力投入水利。为此,我曾连续5年提交关于政府要加大投入农村山区水利建设的议案。
可喜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未来10年全国的水利投资将达4万亿元。要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听到这一消息,我非常高兴!我多年呼吁的问题有望得到切实解决。
(本报记者 郭丽君整理)
人物素描:郭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