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午后的阳光给抚顺市章党街道棚户区改造后新建的楼群笼上了一层淡金色。王淑新家里南屋窗台上的芙蓉花,又开了一朵。这让王淑新十分开心——以前住在四下漏风的棚户里,这个季节哪能看见芙蓉花开啊。
去年10月27日,62岁的王淑新从住了半辈子的棚户区平房搬进了楼房,面积虽然只有55平方米,但整洁而温馨,用这片儿的话说,这算是“上楼”了。王淑新的女儿在沈阳打工,年前在邻居帮助下刚把新家拾掇出模样,她就迫不及待地给女儿捎信儿,“家搬进了新楼,回家看看吧”。
“女儿过年时说,几个月没见我胖了不少”,王淑新掐了掐自己的脸颊,“还真的是胖了”。她得糖尿病10多年了,1998年老伴走后,每月仅有几百元的低保,只能勉强度日。搬进新家后,她常常疑心是在梦里——像自己这样,一辈子都不敢想能住进这样的房子。
王淑新从新买的大红沙发上起身,给窗台上的芙蓉花浇了些水,大片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融融的暖意与窗外的寒风凛冽形成鲜明对比。她说她从没想到,老了还能享着这个福。早年在棚户区,年年要去打煤坯、掏灶坑、修理房屋,还要挑水喝。现在,再也不用受那种累了。一个人的生活也不孤单,老姐妹们经常来家里和她唠嗑。“为了这个我也要养好身体,多活些年,”她乐呵呵地说。
正说话间,门铃响了,呼啦啦进来好几位,这都是以前住平房时前后排的邻居。听到正在谈论棚户区的生活环境,55岁的罗纯芝用手比划着讲起以前的“苦日子”。那时候,她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建起来的简易平房,房子裂了很大的缝,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没有自来水、没有暖气,只能烧煤,家家都把煤灰倒在屋外的路上,路面垫得比屋内地面还高,赶上雨天,就会“屋外下雨、屋里流河”。
屋内卫生整洁的坐便厕所,让63岁的钟宝英找到了话头。以前,上厕所只能去好几百人共用的公共厕所,冬天一大早,几十人在寒风中排队,冻得牙齿打颤浑身哆嗦。她的二儿子都39岁了,还没娶上媳妇,以前也谈了几次恋爱,可每次女朋友到家里一看,棚屋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所以,接连黄了好几个。自从年前住进了楼房,她儿子已经去相好几次亲了,这娶媳妇的好事眼看着就要成真了。
室内的家具有点简陋,但王淑新家的床单、窗帘花色都很鲜艳,洋溢着一股喜气。日头低了,阳光透过南边的窗户,照着她一脸的笑容。听说北京要开“两会”了,她说自己有个小心愿,那就是希望政府再多给低保户一点供暖补助,“每年近400元的采暖费,对我们来说负担还是有点儿重”。(本报记者 何 平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本报抚顺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