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民生”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年来,凡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让人心生温暖。正因如此,人们将过去五年亲切地称为“民生‘十一五’”。这样一个五年,注定要被历史铭记,并深植民心。
如椽巨笔写民生
春节期间,在外省务工的湖南省洞口县花古乡农民晓辰,阔别家乡3年后第一次回到老家,眼前的景象让他几乎不敢相认:村里遍地是新起的小洋楼,从前随处可见的土坯平房几乎不见踪影;干净的自来水直接通到了厨房,肩挑木桶远走半里取水的景象成为历史;原来泥泞的乡村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再也不用担心雨天出门一脚泥……
花古乡的变化见证了过去5年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点滴民生。
“翻看几年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便会发现,‘民生’一词反复出现并日益频繁。”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委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民生”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出现的热词。这一热词,温暖了国人的心,触动了国人的情,因为“民生”不仅熔铸在爱民亲民的政策上,而且落脚在利民惠民的实事中:五年来,全国社会保障支出从2006年的2010.02亿元提高到2010年预算安排3185.08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2006年的138亿元增加到2010年预算安排1389.18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超过1.6万亿元……而“民生”也催生了累累硕果:截至2010年底,我国八项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5919元,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前达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搞好民生便是最大的善政。”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委员的话语饱含深情。民生关怀,日益成为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使政府和百姓融为了一体。
竭智尽力保民生
清晨,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天坛南门附近的李村菜市场采访,一位黄姓阿姨招呼记者来到她的菜摊。记者看到西红柿标价3元5角一斤,和前段时间并无二致,便问黄阿姨最近菜价为什么没有上涨,黄阿姨说市里最近采取了提高本地蔬菜自给率、加强与全国蔬菜产地对接等多项措施,确保了蔬菜价格的稳定。
去年以来,当“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网络语言流行之时,看似戏谑的文字背后,表露的是普通民众对于物价上涨过快的诸多担心和无奈。“这种无奈,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人们的幸福感,影响了民生果实的获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景天魁委员对此一度心生忧虑——作为长期关注民生问题的专家,他深知,如果物价问题得不到控制,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但与此同时,景天魁委员也坚信,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决不会放纵这种现象滋生蔓延的。
果不其然,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重拳出击:国务院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16条措施出台,发改委派遣调查组赶赴价格涨幅较大地区,农业部努力扩大冬种特别是蔬菜面积,商务部每天对蔬菜价格进行监测……房价高、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党和政府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
“如此一心为民的政府,百姓怎会不衷心拥护?”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郭国庆代表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诚哉斯言!过去五年,在一场场民生“保卫战”中,党和政府不遗余力“捍卫”民生果实的坚定态度和有力措施让人们柔软的内心深受触碰,温暖而感动。
壮涛激浪拓民生
春节过后,全国很多用工单位突然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用工荒”。人们发现,以前年后的春运高峰期,猛然间变得清冷许多,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不再像往年一样火急火燎地赶往工厂。这可急坏了那些急于用人的招工单位,以致于不得不“围追堵截”,展开一场农民工“争夺战”。
对于这场“民工荒”,人们从诸多角度给予解释和论证,并最终大多落脚在对加强农民工社会权利保障的呼吁上。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回首过往,当手提肩扛大包小包行李的农民工步履匆匆地走过,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进城谋生的农民工对于金钱的热切渴望;而看今朝,当仪表整洁甚至穿着前卫的新生代农民工频繁出入休闲娱乐场所,他们的眼神更多地流露出对平等市民权利的强烈期待。而这种期待更多的是精神满足的期待,幸福拥有的期待。
“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这些变化,表明‘民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层面,而有了‘精神民生’、‘文化民生’的新意。”美术馆免费开放的事例佐证了李成贵委员对“民生”涵义的解读:2011年1月26日,为了满足人们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文化部、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在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是继免费开放博物馆之后,文化惠民工程的又一大手笔,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中央政府对于民众心声的热烈回应。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的外延将更加宽泛,‘民生’的内涵将更加深邃。”在景天魁委员看来,各级政府应当在顺应民众期待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民生领域,更好地推进各项民生事业。
郭国庆代表也深表赞同,发展民生也有一个国情国力的考量: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超越现阶段发展能力的民生目标,而应当在综合考虑民生发展与社会总体目标相适应相协调的基础上推进民生。
历史不停歇,民生无穷期。民生将是广大民众永远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党和政府永远着力推进的工作。尤其是“十一五”顺利收官、“十二五”已经开局之时,党和政府必将在新时期为全体国民绘就一幅更为绚烂瑰丽的民生蓝图。(本报记者 肖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