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经过12年的艰苦努力,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但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家长和学生却往往会根据专业的热度去盲目确定专业,因而很多学生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选择了一个并不喜欢的专业,而此时换专业又为时已晚。淮海工学院对其东港学院本三实行的以选课制为主体的完全学分制却改变了这一状况:在东港学院,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专业,还可以选课程、选教师,建立了具有充分自主权的“三选”机制。
“新生高考录取的专业都为虚拟专业,入学报到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重新选择专业,进行第一次专业注册,形成专业班。同时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以指导他们的专业选择、学业规划、课程选择等。学生的学习实行弹性学制,可以提前到3年毕业,也可以延迟毕业。”淮海工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完全学分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而自主选择首先意味着能进行专业选择。
为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对学生所学专业实行专业注册、动态调整的原则。学生在大学规定的年限里,有三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分别安排在第一、三、五学期。
除了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外,在东港学院,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该院机电系大二学生小张告诉记者,自己的专业是理科类,但是对中文类专业比较感兴趣,因此他还选了中文系的文学鉴赏课。在这里,可以说选课完全打破了以往专业、年级、学科的限制。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各学院各系安排指定的,专业班级的教学任务一旦排定,学生基本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学生喜欢不喜欢都要上,老师对课程有强势的垄断地位,这样的教学安排很容易导致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本二本三使用同一教案、同一要求。而在东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教师对课程的垄断受到了有力的挑战。“首先我们对所有的选修课程要求教师实行挂牌上课;其次即使是必修课,也要求各学院根据教学班的要求适当增加任课教师名额。”淮海工学院宣传部部长尹德树解释说,这样学生在选课时对不喜欢的课程或教师有权利不选,其直接的后果是有些课程或教学班因选课人数不足而被停开。一般每学期选课结束后,总有10门至20门课程被停开。
“在学分制选课机制的激励下,广大教师必然会选开一些学生喜欢、适销对路的课程,上课时也会自觉地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质量,借以吸引学生选择。因此,在这种‘三选’条件下,不仅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学习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淮海工学院院长晏维龙教授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