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托入园排长队、早教机构遍地开花、幼儿园“小学化”——这些近来媒体热议的话题折射着整个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焦虑,人们在追问:我们的学前教育到底怎么了?
其实,相对于规范有序的学校教育而言,学前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争议。本版汇集驻外记者一手材料与独家分析,为你提供学前教育的全球视角。
现状:公立幼儿园入园难
婴儿一生下来就得排队,只有这样,到了三岁入园年龄才能进园
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入园难也成为俄罗斯面临的热点难题之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全国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整体经济形势转好,政府实行鼓励生育政策,俄婴幼儿童数量稳步上升。然而,幼儿园数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幼儿入园难问题变得日趋尖锐。
以莫斯科市为例,近16年来共减少了近千所幼儿园,这些幼儿园舍被挪作他用或卖给了私人。俄罗斯现存的幼儿园多设备老化、设施不全。据2007年普查统计,全俄约有三分之一的幼儿园需要进行“根本性修缮”,9%左右的幼儿园无自来水供应,10%的幼儿园无中央供暖设备,1%的幼儿园舍是危房。
那么,入园难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记者最近采访了莫斯科市立1026幼儿园负责人索科洛娃女士。她说,目前,莫斯科等待入园的儿童之多,排队之长,以致于婴儿一生下来就得排队,只有这样,到了三岁入园年龄才能进园。“现在,许多家长被告知,您孩子虽然三岁了,但对不起,本园没有空位”。许多儿童到了4-5岁才得以入园。如果有的家长没有在孩子一出生就报名,那么就可能等到孩子快上小学时才能入园。
索科洛娃告诉记者,入园难排大队的状况在俄全国普遍存在,只是有些地方好些,有些地方差些。
俄罗斯的学前教育机构分为四大类:国立幼儿园、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附属幼儿园、私人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目前,俄罗斯以国立幼儿园为主,其他三类幼儿园数量极少。尤其是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附属幼儿园,其数量本来不多,近几年来进一步缩减。
索科洛娃说,与基本免费的国立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相比,一些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的入园要相对容易些,但收费昂贵,不是一般工薪阶层家庭能够承受的。
索科洛娃认为,俄罗斯现行的国家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附属幼儿园制度迟早要被营利性私立幼儿园所替代,因为幼儿园问题对国家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越来越不堪重负,这也是今天入园排大队的原因所在。
政策:弱势儿童的学前班
通过“在祖国关怀下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俄罗斯独立后,国内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婴儿出生率急剧下降,不少贫困家庭的幼儿由于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失去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机会。为保证每个幼儿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俄罗斯各州、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性学前班。学前班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家庭贫困的幼儿(尤其是经济贫困的单亲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幼儿以及弃儿,旨在为这些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该机构的教师大多由退休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担任。而对于残疾幼儿,根据地方教育委员会的规定,学前班还聘请医院的医护人员来指导、精心治疗和护理。学前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会根据幼儿的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首先,对于那些错失早期知识启蒙、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幼儿,学前班教给他们进入小学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其次,对于单亲家庭的幼儿或孤儿,学前班就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在祖国关怀下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最后,在保证幼儿获得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受教育权利后,学前班注意训练幼儿独立生存的本领,培养幼儿的顽强精神、坚强意志、吃苦精神和自理能力,让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质量
致力于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利用高科技进行网络合作来提高全国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俄罗斯政府把学前教育定义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基础之一”。俄罗斯《教育法》中专门载有学前教育的章节。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办学形式灵活,公民可以按自己及儿童的需要选择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前教育服务。
为保证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对本地区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实行每5年一次的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办学。在师资保障上,俄罗斯一些师范类高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师资,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受教育程度。
为改善学前教育质量,莫斯科市近年开启了“教育:从婴儿到学校”工程。该工程既可研究和归纳该市最好的办园经验,同时又能把经验推广到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中去。该工程成果显著,初步改变了莫斯科市学前教育滞后的局面,引导着很多从业者积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莫斯科市学前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并服务社会的教育试点,我们致力于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并积极与其他城市分享经验,利用高科技进行网络合作来提高全国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莫斯科市将建立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集全世界智慧来探索优质学前教育的发展道路。”(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