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历史上首份题为《工程学:问题、挑战与发展机遇》的报告。报告对工程学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全球工程学领域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工程师短缺现象愈益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认为,在目前全球经济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情况下,人类的环境、气候、贫困及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各个领域的工程师队伍及专业,都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工程解决方法。解决好当前各国普遍出现的工程师短缺问题,即是抓住了解决当前与未来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关键之一。因此,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此份报告提出的问题与论点都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报告出台前后的情况,记者采访了报告的发起人与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部的托尼·马乔拉姆博士。
马乔拉姆博士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出身的联合国教科文官员,他早在十年前就意识到世界范围内初露端倪的工程师短缺问题,于是组织起草这样一份报告的想法便在他的脑海中萦绕。这期间,他接触到的国际工程学行业组织及学者们也都有此议论。直至2005年,在一次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理事会(CAETF)、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无国界工程师及相关专业工程等成员们举行的一次非正式会议上,与会学者们都认为,鉴于工程师的短缺问题愈益突出,该到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报告的时刻了。
于是,马乔拉姆便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报告的起草组织工作。他笑着告诉记者,由于教科文的经费有限,因此,有关起草工作不得不本着自愿参加、义务劳动的原则。好在由于业内人士的支持,马乔拉姆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各国不少工程界人士的支持。
经过咨询小组的商讨酝酿,马乔拉姆博士初步确定了报告需涉及的约120个主题,最后由近40个国家的120余位学者共同参与起草了这份报告。
2010年10月底,这份历时三年的调查报告终于问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史上首次涉及工程学科的深度报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伊琳娜·博科娃在报告的前言中指出,“工程技术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在过去150年中尤其如此。但它们带来的益处却没有得到均衡分配,迄今还有30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近20亿人用不上电”。因此,他呼吁,“我们要充分利用工程行业的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变”。
马乔拉姆博士指出,该报告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当前,人类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是上天、修路还是各项基础工程,均无法离开工程技术人员。要实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如改善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的普及,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就需要新增250万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家预测,包括低碳产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内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就将达到1万亿美元,且还将继续增长。市场越大,就越离不开工程师队伍。
报告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全球范围内的工程师正处于严重短缺之中,且愈益严重化,这与不断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照。例如,德国的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严重的工程师短缺。丹麦到2020年的工程师缺口将达1.4万。尽管全球工程学科在读学生的绝对人数有所增长,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新生注册的比例正在下降。以日本、荷兰、挪威及韩国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科学生的注册人数下降了5%至10%。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程师短缺现象更不乐观。
马乔拉姆指出,为弥补本国工程师的不足,不少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工程师前来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师短缺问题。但其负面结果却是,工程师人才的流失更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工程师短缺程度,使本来就十分突出的缺口更为加重。
说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马乔拉姆博士认为,主要是年轻人对工科的学习兴趣正在不断减弱。对年轻人来说,工程科学的学习枯燥、艰涩,需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学成后与其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相比,就业薪酬并不理想,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因此,青年一代与工科学业正渐行渐远,造成后备力量的严重不足。这是全球出现的普遍现象。此外,报告还揭示了另一问题,即从事工科专业学习的女性比例也在不断减少。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不少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求增加工科学生行列中的女性比例,并受到了效果。女性比例从10%-15%增至20%。但自2000年以来,女性的比例重又出现下滑,在一些国家,这个比例甚至低于10%。
此外,工科教师队伍也正呈现逐渐老化现象,不少老教师面临退休,而青年教师不能及时填补空缺。结果造成了工程科学领域教与学双方因短缺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工程师的短缺问题更难缓解。
谈起报告发表后在世界引起的反响,马乔拉姆博士告诉记者,报告公布后,得到不少来自世界各国业界人士、尤其是几个专业国际组织的肯定与赞扬。他们普遍认为,报告的出台对全球的工程师群体是个重要机遇,充分肯定了工程专业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以及该专业未来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必将继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报告明确地告诉世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学,人类的未来更离不开工程师。各国必须共同努力,尽快着手解决工程师短缺带来的挑战。
当然,马乔拉姆博士也清楚,报告的发表是一回事,将来能否真正落实报告精神则是另当别论。他认为,重要的是接下来如何借报告发表的东风,具体落实报告中论及的问题。比如,要更好发挥媒体作用,让更多人知道报告内容,使人更多了解工程师短缺对人类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马乔拉姆博士尤其希望,各国的执政当局能够重视报告内容,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目前工程师的短缺状况。
此外,工程学本身也需要创新与转变,以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工程学科就读。为此,报告中提出了多项建议。如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必须采用新方法,更好体现工程学在解决当代问题中的重要性,吸引年轻人对工程学产生更大兴趣。
明年,马乔拉姆博士将在英国开始就报告组织一些研讨会,争取邀请一些政治决策者与会。同时,除报告的英文版本外,其他语种报告的翻译工作也正加紧进行。他希望法文和中文的报告版本能尽快完成,这对扩大报告的影响无疑十分重要。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
(本报巴黎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