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电影须突破“多血腥少艺术”困境

    肖 鹰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24日   02 版)

        在奉行“票房才是硬道理”的电影界,对一部破票房纪录的电影作批评,可能犯了大忌;如果批评者还要用社会伦理和艺术使命说事,他就要被视为与世不伍的智障和滑稽之辈了。

        眼下,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就是一部最新破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的电影,在舆论压倒性的叫好声中,批评的声音不仅显得分外寥落,而且如偷渡者一样缺少合法性。

        日前,央视某工作人员在其个人博客中发表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意见,并称“充斥全片的脏话(国骂)、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他这个普通观众折磨得只能提前离席。这不仅招致了许多追捧影片的网友的恶言抨击,甚至某位著名作家也专门撰文斥责道:“有人批评《让子弹飞》粗话连篇,色情。这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姜文本人也公开回应称:“影片并不血腥,而是‘强烈’,至于粗口,‘莎士比亚的剧本也有粗口’。”

        在影片中,麻匪六爷当众剖腹掏出一碗“米粉”,鲜血喷注到几位剧中人的脸上,算不算血腥呢?如果导演本人真把这看作“只是强烈”,那么只能说他本人对血腥的感觉已经没有“血味”了。另外,主角张麻子与其弟兄们满嘴“国骂三字经”,甚至于在一段台词中转轱辘式地重复,是不是“全片充斥脏话”?导演用“莎士比亚的剧本也有粗口”为自己辩解,恐怕是没有把莎翁剧中的俚语和导演片中的粗口分清楚吧;再说,莎翁会如《让子弹飞》这样让“粗口”像子弹一样满天飞吗?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既然是“大众的”,就不能不讲社会伦理;既然是“艺术”,就不能靠“血腥”、“色情”和“粗口”之类低俗之物取胜。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以血腥探索人的本性”的场景还少吗?正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风声》、《无极》等影片所显现的那样,中国电影不仅不缺“血腥”,相反,它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导演们嗜好“血腥”,以为有了“血腥”,就有了票房。同样,《让子弹飞》的粗糙和失误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当这种艺术的失误常常和伦理的缺陷相关系时。比如,在影片剧情发展到最后时,为了解决“四个麻匪敌四百黄丁”的问题,导演的处理是让男主角当众把黄四郎的替身——一位在剧中无任何“罪恶”表现、而且智障的平民——杀了。这在编剧上是一个“急转弯”的败笔,在伦理上则是“滥杀无辜”的错误。

        中国电影不缺血腥,缺艺术。缺艺术,是中国电影在进一步市场化发展中的瓶颈,是中国电影至今无法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与西方电影抗衡的根本症结所在。电影艺术当然有技术问题,但根本问题是对人的文化认知和探索问题。姜文要求“批评要讲究”,这是对的。但是,如果导演们一味以票房为“硬道理”,再讲究的批评恐怕也不入其法眼。我们真心希望电影导演发挥才华,突破当下中国电影“多血腥少艺术”的困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