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在我入疆七年之时,儿子出生了,他成了祖籍山东的新疆人。
说起我与新疆的缘分,还要从1998年我正读高二时说起,有一天全家在吃饭时看到西部大开发的新闻,妈妈随意间说:“海龙,你毕业以后去新疆怎么样啊?”“妈,你饶了我吧,那么遥远的地方我才不去呢。”年轻的我想都没想就做出了反应。可是有些事情总那么奇怪。我当时怎么也没能想到,5年后大学毕业时,我真的来到了新疆,并且最终把根留在了新疆。
2003年7月,我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年轻的心带着我放弃了山东一家广电局的稳定工作,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西部计划的第一批成员,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行列。说实话,那个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去吃吃苦,体验一下边疆人民的生活,为自己多积累点成长经历。反正只有一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了。出发之前,大家说新疆还不发达,好多东西买不到。于是我就专门买了足以让我用半年的5号电池,可到新疆后,我发现我错了。现在这事都成了我与朋友茶余饭后的笑话了。
毕业那年的8月22日,我带着亲人与好友的不解和担心,离开了我生活了23年之久的故乡,来到了偏远的新疆小城温泉县,任县林业站副站长。服务期间有幸参与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两大林业工程。在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里,无论上山下乡、深入基层,还是深入田地,凡事我都能做到吃苦在前。那时就心想一点,当志愿者不能给“大学生”丢脸,不能给“志愿者”丢人。志愿服务一年来,我深深地被草原人民的热情和歌声所感动,一首《草原迎宾曲》中的“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草原就是你温馨的家”,更是让我有一种家的亲切。志愿服务结束后,我决定留下。
2004年7月,我被新疆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录用,参与恰甫其海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恰甫其海工程是国家大(Ⅰ)型1等水利工程,为新疆水利行业最大的水电工程项目。工作后,我被分配从事信息化建设、水土保持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和工程建设的平面测量签证工作。虽然长年在偏远的山区工作(离最近的县城有49公里),但单位领导对人才的培养与重视和同事之间真情交往让我坚持了下来,同时也坚定了我扎根新疆、服务新疆、回报新疆的决心。
2006年春节前,伊犁河上游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冰凌,冰凌直接危及到特克斯县六乡一个维族村子80多户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保障人民财产的安全,单位研究决定成立冰情观测小组。我主动要求放弃一年一次的休假机会带队完成任务。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测量小组每天奔波于60多公里外的事发地,在零下20度的风雪中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晚上回到单位后,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即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为指挥救灾和今后冰情分析工作提供了可靠数据依据。冬天过去了,再次回到灾区查看情况的我们,看到的是维族同胞的大拇指,听到的是他们“亚克西”的表扬声。
2008年,我被任命为信息中心网络管理科科长一职,负责全局信息化建设工程网络建设,全局17个局域网,120多台网络设备,30多台语音设备和50多台视频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新疆工作期间,我连续5年被单位考核为优秀。
到新疆七年以来,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在这七年里,母校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为我和那些同我一样留在新疆的校友提供了许多工作上的便利和生活上的支持。回想起大学期间的成长和成熟,回想起毕业后母校的关爱,真的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使我有了今天的能力,也感谢母校给了我这个平台,使我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新疆和扎根新疆工作的人带来的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新疆的建设发展中去,更好地回报新疆人民对我的培养,同时也为母校争光。
(作者为山东理工大学2003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