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e站】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3日 10版)

        楠楠: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

        给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给予还是先有给予哈佛,这个问题或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说不清。或者只有让哈佛告诉你。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绝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

        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

        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

        哈佛告诉你。

        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

        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告诉你。 

        孔庆东:读了张鸣《何处觅一个书桌前安静读书的人》,文章说:“在大学里,给本科生上课的人都知道,大四的课是没法上的,人人都在忙着找工作,考研,即使强拘了来,按在椅子上,也坐不住。现在,这种情形居然蔓延到了大三,大三的学生分成两派,积极的一派开始张罗考证,找地方实习,为就业做准备;消极的一派干脆什么都不做,上课也不来,在他们眼里,反正就业无望,学什么都没有用,干脆在宿舍打游戏。真正能坐在教室,而且安下心来听课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张鸣教授说的可能是人大,其实北大也开始有这种情况了。以前外地中文系的学生都跑来听孔和尚的课,现在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只在球场上深情地呼唤:“孔——庆——东!”球场回音:“他在北京!他在北京!”孔和尚气愤地挥斥方遒道:“你们这不是叫魂吗?”朋友答曰:“老孔不必虑之!重要的是神交,神交!”

        nancy:很早以前就听过的一个故事。一只狼把自己饿瘦如此才能钻进铁门偷到美味,进去后果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但正想出去时候才发现自己撑太饱了出不去,于是,它便不得不饿瘦了才出来。我以前听这故事后,笑这狼为何如此愚笨,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如今再想起这故事,却不那么认为了。起码来说,狼体会到了它梦寐的美味,有些经历,不是用物质的最后结果来计算是否值当,而是用心的成长来计算的。就如我现在在上的大学,或许临近毕业大家要分开了,突然会觉得过去的那些是那么的飘渺,那么的轻浮。想从中提取些重口味的猛料留作回忆还得要挑了又挑。仔细想想,又有何必要去特意寻找纪念呢,实实在在的,我们度过了每一个快乐忧伤的日子,这最真实的、刻在生命里的纪念还不够吗?就如每一份感情的付出(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不要去追求最后的结局,经过这些,你的内心丰富了,你感觉自己的心有所收获了,这就值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