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为农村发展破题

    ——迎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作者:本报记者 李 慧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1日 06版)

        又是一年岁末时,湖北监利县汪桥镇蔡湖村9组农民赵训林刚卖完粮食,在盘算着一年的收成时,不禁喜笑颜开。

        赵训林等万千农民的笑容里,凝结着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喜讯:粮食产量再次持续取得丰收,迎来第七个增产年,农民的“钱袋子”更鼓,由于政策支持和投入增大,“三农”基础进一步筑牢。

        今年以来,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解决“三农”新问题的创新精神和“三农”工作的新成就,为广大农民带来新的福祉,也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如何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动农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如何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成为“三农”工作要面对的新课题——现代农业的脉络正且行且近,带着新的希望清晰地向我们走来。

    丰收的信心:农业根基如何筑牢

        见到安徽阜南县刘沟镇新街村村民温金胜时,他正在地里忙着给麦苗浇水。“现在农民种粮更划算,而且粮价稳定上涨,农民感到种地也有奔头。”温金胜指着田边的路沟对记者说,过去田边的路沟子都是闲的,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了,路沟子也都开荒种上了粮食。

        今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飞涨,让人们对于农产品供给的关注再次达到新的高度。自然灾害频发和国际市场的压力让很多人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担忧再次袭来。

        面对“内忧外患”,我国粮食生产有波澜而不惊。今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8亿亩,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加——粮食丰收对于平抑物价作用重大,为政府遏制通胀提供了物质基础。

        “粮食增产让我们看到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力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然而,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已经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筑牢农业的基础。重点是‘米袋子’要做强主产区,优化品种结构;‘油瓶子’要‘多油并举’,稳定自给率;‘菜篮子’要丰富品种,提高品质。”

        “在日益增多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面前,坚持不懈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是粮食生产和农业稳定的保障。”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今年的丰收再次说明,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约束越是趋紧,越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增收的喜悦:农民“钱袋子”如何更鼓

        “今年气候反常,水稻种植晚了十几天,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好收成。多亏了好政策,还有农技人员推广的新技术和新品种。”谈到今年的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农民黄克录喜笑颜开。老黄家种了10亩田,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和新品种,早稻亩产1300斤,比去年增产200斤,增产加提价,每亩增收近400元。

        和老黄的顾虑一样,今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国际农产品市场也剧烈波动,让许多人一度担心,粮食还能不能丰收,农民的收入还能不能继续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提高了4.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7%,增速提高了0.5个百分点。

        然而,目前农民增收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扭转。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

        “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确保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加的最根本的基础。同时要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李国祥指出,在农民就业上,要大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美好的生活:农村社会事业如何迈上新台阶

        今年,贵州省湄潭县农民黎文学家里有了一件大喜事。全家6口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再也不用住在破旧的木板房里,70岁的黎老汉直说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黎文学的喜悦中,是农村社会事业的日新月异,是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足。今年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农村民生方面,国家加大了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有5106万农民纳入了低保;基本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今年覆盖全国320个县,覆盖农业人口约1.8亿……

        与此同时,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类贷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达到90多亿元,受益人口超过5.3亿……

        “这些措施彰显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累积效应。”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其背后的法宝做了三个形象总结:“在政策上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既送实惠又见机制;既从农村内部寻求解决之策,又从外部制度上做好配套和补充。”

        对农村社会事业未来的发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重要制度都已建设起来,要在完善体制、提高标准、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等方面加大力度,逐步实现这些方面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扩大覆盖面,尽快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期盼,为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