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一根针 一生情

    ——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陈敏华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1日 04版)

        “像妈妈一样慈祥”,一位大学生肿瘤患者从心底里深情呼唤她;

        “参照她的超声诊断,可以放心上手术”,这是北京多家大医院的医生对她的评价;

        “今天让大家吃惊了,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在诊断治疗肝癌”,哈佛著名教授古德伯格这样评价她……

        她是谁? 

        她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陈敏华,著名超声诊断、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专家,年过六十却依然忙碌在临床第一线。

    手术工具只是一根针

        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人超过32万,其中很多病人都是晚期肝癌,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得了这种病已经很不幸,我们更应该理解、关爱他们。”陈敏华认为。

        陈敏华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治疗。

        “不用开刀,手术工具只是一根针,这根针比圆珠笔芯还细。”陈敏华解释,在超声引导下把消融针刺入肿瘤内,然后推开内套针,内套针像小伞一样展开9个小电极,抓住病灶,打开电源,局部可发生100摄氏度的高温,凝固肿瘤细胞蛋白,使之失去活性。

        陈敏华认为,这种手术治疗病人损伤小,效果好,又节约医疗费用,很适合中国国情,只是很多病人还不知道和了解这项治疗技术。

        “射频消融不是简单的一根针的事,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一门爱的艺术!”陈敏华认为。她倾心写出的100万字《肝癌射频消融》是世界上第一本肝癌射频消融规范治疗的工具书,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

        为了能继续射频消融治疗事业,她不顾身患心肌病的危险(严重时夜间心率仅为27次/分),放弃了安装心脏起搏器,常常吸着氧气甚至在两次小腿骨折下仍夜以继日地操劳。

    一人促成两项国际癌症指南标准修改

        “今天让大家吃惊了,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在诊断治疗肝癌……”在陈敏华应哈佛大学邀请前去讲学时,哈佛著名教授古德伯格主持并总结发言时感叹。

        一些听课医生赞叹地问陈敏华:“您的这些方法我们能做到吗?怎样才能实现这些优化方案?”

        陈敏华在肝癌早诊及射频消融领域中享有国际盛誉,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印尼的学者曾来参观访问。

        据了解,陈敏华一人促成了两项国际癌症指南标准的修改——一项是超声引导肝癌微创消融治疗的研究修订了欧美癌症指南,把之前超声射频治疗肝脏肿瘤的标准由3厘米扩大为5厘米;而另一项是在肿瘤的超声早期诊断领域,她建立了适宜中国乙肝肝硬化背景的应用指南、早期癌诊断标准、指导射频消融等研究,这项研究促进了“欧超联指南”标准的修订。

        “该指南不适宜中国乙肝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早诊”,陈敏华在造影剂及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欧超联指南”于2004年进入中国临床时,率先撰写论文提出。

        随后,陈敏华提出了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及中国诊断标准,引起国际高度重视及亚太国家地区的赞同。第九届东京国际超声大会上,她和研究生出席并发表论文,被英、美、日本、加拿大的专家赞誉为“中国年”。 

    培养出“特别能战斗的娘子军”

        “改革开放给科学带来春天,也带来机会;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历史赋予我们更多的责任和义务……”1985年,陈敏华代表全国肿瘤大会获奖者在人民大会堂发表感言。

        25年后,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说:“争取在医学领域有更多的世界领先,这个责任落在我们这一辈人身上,需要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医生及科学工作者忘我地工作、勇敢地探索、无私地奉献。”

        为了尽心培养年轻医生,陈敏华白天教他们诊疗技术,夜晚和他们共同探讨课题,常常到第二天凌晨。她结合学生特长精心设计研究课题,每当看到学生们的论文初稿,她会先放下自己的稿件或课题,为他们一次次精心修改。

        “没见过你这样的导师,要把自己累死啊。”同事、友人心疼地说。

        截至目前,她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和访问学者20余名,这支队伍已在国内外“小有名气”,被同行们称为“特别能战斗的娘子军”;她培养送出的博士生在哈佛大学获得特殊荣誉表彰,受到了日本、美国权威教授的欢迎。

        “要时刻想着为祖国争光,为中国超声事业发展尽力”,这是她常向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我们终于迎来肝癌早诊及微创治疗的时代,这是使命也是机遇。”如今,65岁的她依然忙碌在临床第一线,被多家医院聘为首席教授、特邀专家。门诊、射频治疗、讲课、会诊……陈敏华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包括休息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