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23项在全军推广,100%应用于多样化军事任务战场;编写《化学事故与应急救援》、《某型剂量仪使用说明》等4部教案成为军地防化专业训练教材;出色完成上海APCE会议等重大保障任务——
南京军区某防化技术大队,被军委领导称为我军防化战线“响当当”的队伍。
盯着战斗力空白
某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剧毒气体泄漏,漏源不明。只见一台机器人,爬梯过障,自主搜索到毒气漏源……这台遥控防化侦察机器人,就是南京军区某防化技术大队与某大学联合研制的,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个基层的营级装备技术保障单位,何以能研制出如此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大队总工程师崔玉玲一语中的:“瞄着科研制高点,盯着战斗力空白点。使命任务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研制什么。”这个防化技术大队始终把是否有利于任务保障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衡量标准,每次课题申报都邀请科技人员、基层官兵和科研院所专家出席,反复研究论证。对与任务需求关联不紧的坚决废除,对切实可行的则一路绿灯,避免一味“求新”、“求高”、“求奖”,搞一些技术含量高而实用价值不大的项目。
过去,大范围、多点位、实时不间断自动监测,一直是核监测的技术瓶颈,核辐射源准确定位只能搞“人海战术”,靠单兵进行拉网式仪器检测,耗人耗时耗力,作业效率极低。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国际上也是一道难题。对此,大队主动申请立项,经过一年多攻关,成功应用动态网络、辐射测量、卫星定位等多种新技术,研制出“核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获得国家专利。该系统最大可容纳6万多个辐射传感器节点,不仅能对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多个核辐射源进行实时不间断自动监测,还能对辐射源进行远程精确定位、准确测量。
23项成果全军推广
某新型车辆污染监测信号无线传输装置、生物与化学药剂检测仪……这个大队近年取得数十项科研成果,90%以上融入国际国内核化专业领域先进技术,75%以上嵌入现代信息技术。
“科研成果只有直通战场,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大队长翟小忠的一席话,道出大队党委“一班人”的共同感受。这个大队十分注重科研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大队3/4以上的科研成果在全军、军区部队推广,为防化部队遂行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班人”的“头等大事”
提高大队防化修理所科技创新能力,是党委“一班人”每日考虑的“头等大事”。为此,大队党委成员、高工兼总工申永忠毛遂自荐,出任防化修理所所长。他从总工办公室搬到防化修理所,同技术人员一起下部队选课题抓科研。很快研制成功“核爆探测车维修检测系统”,实现装备维修不解体检测,提高了装备维修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被总部定型生产装备部队。
为科技创新,他们不拘一格用人才。大学生干部赵毅是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作为信息化人才引入大队防化技术室。因专业不对口,他一度感到失落。大队将赵毅编入核化设施数据及遭袭后果评估系统课题组,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攻克计算机关键技术,使这项科研课题很快取得成功。此后,赵毅相继参与核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控防化侦察机器人等重大课题研究攻关,顺利通过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评,被南京军区评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