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8日电 《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发仪式在中国工程院举行。该书汇集了“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项目综合报告和10个课题的评估报告。
综合评估认为:三峡工程在1986年至1989年论证工作与可行性研究(以下简称“原论证”)所做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总结论以及推荐的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建设方案,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经受了工程建设和初期运行的实践检验。
对10个课题论证结论的评估认为,“原论证”具体结论和预测指标与实际情况的贴近度均较高,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例如,泥沙专题的预测指标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这是由于“原论证”中充分考虑到泥沙问题的复杂性,为保证结论的稳妥可靠而留出了较大余地;目前三峡水库的实际入库泥沙已减少6成,从而使“原论证”中关于水库有效库容可以长期保留的结论更为合理可信。再如,1991年的《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估计不足或始料未及的问题主要有:库区结构性污染突出,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原预测;没有注意到影响区、上游区污染物排放和水质的不利影响;对农村面源污染估计不足。
此外,在本次阶段性评估中,专家们对三峡工程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认真、客观的分析。例如,研究认为,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暴雨等与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等。
2008年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工程院组织实施“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工作。中国工程院成立了由徐匡迪任组长的评估领导小组和沈国舫任组长的评估专家组,37位院士和近300位专家参加了地质与地震、水文与防洪、泥沙、生态与环境、移民等10个课题的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