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双星集团制鞋车间。(资料照片)
编者按
双星,一个成功的民族品牌。这个企业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人心、人情、人德。心就是人心,情就是亲情,德就是道德。这,也许就是导致双星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制鞋小厂,发展成为拥有鞋业、轮胎、机械、服装、热电五大支柱产业的庞大集团的秘诀。
双星,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民族品牌。
已有89年历史的双星集团是中国最早的制鞋企业之一,今天的双星已经从一个单一制鞋的微利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拥有鞋业、轮胎、机械、服装、热电五大支柱产业,以及包括印刷、绣品、三产配套在内23个行业的综合性特大型企业集团。双星的成功秘诀何在?
汪海可谓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风云人物。这位年近七旬的总裁在与记者谈起双星的成功时面带喜色,他说:真正的企业家不是具体地管,而是用思想(理念)、文化来管。双星采取的是先创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创造双星自己的思想(理念),最终形成双星自己的精神。
人心的凝聚:“用文化统一员工思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该如何开展?当时各种声音都有。此时的汪海清醒地认识到,名牌是振兴民族经济、激励民族自强精神的强大支柱。于是,他提出了“创名牌就是最大的爱国”,“创名牌就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政治”,使双星人找到了政治工作的落脚点。一些双星老职工在谈起当时的这一“落脚点”时,至今兴奋不已。
“将双星文化植入企业,植入连锁店,用文化统一员工思想”——这也是汪海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发展战略,也是双星集团30多年来坚持走的路。行走在双星分布全国的几个工厂,你会感觉到,所到之处,各个工厂的管理模式、员工精神面貌都是一致的;迈进全国的任何一家双星连锁店,你也都会享受到“200%服务”——职工们说,双星的文化管理模式已经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角落。
人情的感恩:“用亲情化管理激励员工”
汪海倡导亲情化管理,这也是双星集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2010年8月,随着双星鞋业工业园又一栋员工公寓楼竣工,近千名员工住进了新的员工公寓。不少职工乐得睡不着觉,一些职工还计划凑钱买礼品找汪海“谢恩”——其实,双星推行“亲情化”管理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汪海就亲自抓员工生活,调整上下班时间,购买班车接送员工,员工过生日送蛋糕,在国家没有出台中秋节放假规定前双星就实施了休假制度。如今,在汪海的示范带领下,双星的亲情化管理已渗透到每位骨干,天热了,工厂领导亲自切西瓜、送冰糕、煮绿豆汤,增加降温设备,改善工作环境;天冷了,送面包、送火腿——管理者的亲情付出,换来了员工的“感恩”回报,大家以干好工作来回报企业。
张钦文和夏瑞菲夫妻俩是双星青岛轮胎总公司子午胎一厂硫化工序的硫化主机手和剃毛工,夫妻俩在同一个车间同一个班。一次,夏瑞菲在剃毛过程中发现一条外胎有质量问题,当她通过检查胎号发现这条轮胎正是丈夫张钦文所干时,马上反映并索赔,现在,在妻子夏瑞菲的督促下,丈夫张钦文手中的硫化轮胎平均合格率达到了99.77%。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双星把亲情的力量引导为战斗的力量,把员工的心凝成一股绳,一种精神、一份力量,相互关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竞争,就像汪海说的,“我们把世界上最强大的爱情力量都调动起来了,怎能生产不出好产品?”
人德的体现:“调动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长在孔孟之乡的汪海,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最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的一种文化。
如今,在双星下属工厂的每个车间,你都可以看到机台旁边悬挂着“诚信区”和“待检区”,员工干完的产品自认为质量合格就放在诚信区,自认为有瑕疵或不确定请质检员“确诊”的就放在待检区,而现在流水线上基本上没有专职质检员,因为“人人都是质检员,人人都把质量关”,员工凭良心干活,出现质量问题不但要被下道工序索赔受到经济制裁,且良心上也过不去。正是道德诚信意识的灌输,使双星的所有产品都是免验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事业的不断壮大,员工队伍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部分一线员工都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双星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开展评选“名牌员工”、“争当孝星”等活动,用最朴素的“行善积德”和“忠孝”来启发员工的良知和本性,引导职工强化质量意识,使员工从思想深处感到自己手中的活不仅连着市场,更连着自己的品德。
“继承传统优秀的,吸收外来先进的,创造自己特色的”是双星集团进行思想文化创新的宗旨,30多年来,他们正是靠这个宗旨,创出了一套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和独特的双星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