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教育部在宁波隆重举行了2010年全国中小学冬季长跑运动启动仪式。但是,这一重要运动项目能否在中小学顺利实施,尚存在着一些障碍,因为,长跑在不少学生看来,是最枯燥、最辛苦的运动,不少家长和教师也提出:难道长跑真是一项不可替代的运动项目吗?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
冬季长跑别怕苦
吴健对记者说:确实,许多同学认为长跑是一件痛苦事。但不能因此就取消这样的要求。动员学生长跑,主要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权威统计显示,我国青少年耐力素质下降的趋势自1985年以来已经持续了20多年。
耐力素质是指人在长时间工作或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学生跑不动,跑不长,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耐力素质低下代表一个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机能的低下。而这会使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高致命性的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学生、学校之所以对这种危害不能引起重视,是因为危害造成的大面积的后果,往往现在不发生、看不到,要等到中年甚至老年以后才发生。现在不跑,祸及的是40岁之后。但最近对青少年的体格检查也发现,本是中老年人易患疾病已在中小学生中出现,某市在3700多名10至18岁的在校中小学生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到3.03%;在4200多名9-10岁小学肥胖学生中,高血压的检出率为34.6%。成人高致命疾病的发生呈提前趋势。
从另一角度看,进入上世纪90年代,高血压、体重过重或肥胖、缺乏身体活动等成为大量发病和死亡的致命危险因素,大量的经费被用于治疗这些疾病。卫生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仅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达二百亿元人民币。提高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已迫在眉睫,每位校长和家长责无旁贷。
长跑有效又便利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呢?”吴健主任在回答记者这一问题时说:从有效性和组织工作的便利性出发,长跑是最好的选择。长跑可以增强心脏的泵血、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抗疲劳能力。长跑不需要装备,不需要器械,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游泳、自行车、球类运动当然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从我国学校的整体条件和组织方式看,还没有哪一项运动可以超越长跑的这些优势。
但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担心:“我的孩子身体太差,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有些教育者也认为:“长跑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吴健说:“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作为学校要求的长跑,并不是为了拿名次的竞赛。竞赛需要竭尽全力,是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而学校的长跑,是一种健身长跑,其运动量只是在个体身体基础上的适当的运动刺激。学校在操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安排,一般是在早操时间或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慢跑,有的是快走与跑的交替运动,不要求学生挑战极限。所以,只要是一个没有器质性疾病、正常、健康的同学,进行长跑都是适合的。对于身体太差的同学,从快走开始,慢慢过渡到跑,从短距离的慢跑,到能坚持较长距离的跑,是解决身体素质太差的最有效、最安全、最好掌控的办法。”
解决“长跑枯燥”有办法
对于长跑太枯燥的问题,吴健说:单纯的跑的确单调。但有的学校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或以不同节奏的音乐伴随,或不断进行队列队形的变化,或呼喊振奋精神的口号;还有的学校,为长跑赋予一定的主题,如“与奥运同行”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初因为有一些肌肉酸痛等正常的身体反应,学生会不喜欢,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坚持,长跑本身的价值和内涵,以及对身体的良性刺激和愉快感受,会逐渐对学生产生内在的吸引力。从世界范围看,长跑是一项最流行,广为群众喜欢的运动。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岩上就刻下了这样的字句:“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