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孙伯鍨哲学文存》的方法论启迪

    作者:唐正东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7日 07版)

        《孙伯鍨哲学文存》(四卷本)的理论意义已越出学术观点之启发层面,上升到学术发展的方法论启迪层次。

        第一卷的学术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两条逻辑、两次转变”的观点。孙先生之所以特别关注马恩这一段思想史中抽象人本主义逻辑与立足于客观现实的科学逻辑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以及他们两人的哲学观点从唯心主义向一般唯物主义再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两次转变历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孙先生始终认为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涵。在孙先生看来,仅有对资本主义异化状态的人本主义式批判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所展开的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因为只有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才能把历史观与现实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紧密联系起来。

        在第二卷中,这一方法论特点也鲜明地表现出来。孙先生始终贯彻这样一种剖析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是建立在当下的主体只有随着历史的发展才能成为历史主体这一观点基础上的。孙先生的这一解读思路也可从第三和第四卷中看出来。应该说,这种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致力于现代性的批判,但必须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研究现代性进程在个人身上产生的文化效应,但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而不是从人类学或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这种分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新时期始终保持哲学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性与革命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