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5800万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楷模——

    致敬“十佳”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胡其峰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04版)

        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接受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们是“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全国5800万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30多年过去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充分展现。在“十佳”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今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昂扬精神风貌。

        创新

        科技工作者的时代主题

        张曙光,中国高速列车研发设计的主持者,带领他的团队把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带进了“风一样的时代”。

        六年间,我国旅客列车的最高运营时速从16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中国铁路从此从技术的“追赶者”转变成了“领跑者”。

        张曙光和他的同事们,不仅把中国高速列车设计制造技术推向了世界铁路制高点,也使我国具备了高速动车组批量制造能力,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列车系列产品,大大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他们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和新一代380公里高速列车的研发设计,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首创了高原供氧旅客列车,使雪域天路不再遥远。他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创造,使人与人的距离,因速度而变得更近。

        马伟明是一位军人,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舰船电器工程领域的研究。他是有名的“拼命三郎”,最大限度地发掘着自身的创新潜能。

        他善于凝聚力量,团结起一支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创造出许多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

        平凡

        用耐心孵育不凡的业绩

        尼玛卓玛,一个把青春和美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雪域高原的农业科技事业的女强人。她25年如一日,让热情化解冰冻,把智慧融入大地。她筛选出稳定的油菜品系近千份,育成了西藏第一个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藏油5号”,年播种面积达10万余亩,西藏油菜总播种面积三分天下有其一,为改善菜籽油的品质和提高西藏油菜总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研究了二十五年,推广了二十五年。她踏雪履冰,走乡进村,瘦小的脚印印满西藏油菜种植区,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数多达5万人。

        “我认为这是值得做的”。

        十几年前,他拒绝诱惑从国外回来,成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第一批从美国招聘回来的年轻物理学者。十几年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室工作和培养学生上,他就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

        他的眼里,只有“世界一流”。他不光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带领中科院物理所攻克一个又一个国家急需的科研难关。他不光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更是一位致力于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者,让中国物理在国际同行中更加“阳春白雪”的同时,也让这门艰深的学问走向普罗大众。

        都说“上医医心”,杨宝峰就是这样一个人。上天给了他一颗善于探索和创新的心,他用它来拯救更多人的心脏。从事药理学研究几十年,他主持研究、评价了50余种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物,他的多项发现刷新了国内外同行对这些药理的认识,并从中开辟出攻克病魔的捷径,使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告别病魔成为可能。

        传播

        科学精神的守望者

        一张熟悉的面孔,一位受人尊敬的老者,他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他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和守望者,他就是钟南山。

        在SARS前线,在甲流防治中,他以一个医生的责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疫情,创造了国际上SARS患者最高存活率。他直言善谏,知行相守。他从来都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二者不可偏废。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展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风骨,而我们,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常识和希望。

        张新友,一位与大地为伴的花生育种专家。他不仅凭借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花生的“国际形象”,也改变了无数农民的生活;他对早熟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有效化解了粮、油作物争地的矛盾。

        他的心地像土地般朴实,他说他是农民的儿子。于是,为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他更加热心良种的推广。他深深懂得,良种虽然是最具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但只有掌握在农民的手中,才能变成真正的生产力。他把父辈的渴望和赤子的虔诚,和进泥土;他带领选育的“豫花”及“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950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0余亿元。他说,看到农民丰收后的笑脸,他的心里充溢着喜悦。

        “十佳”中还有张喜刚,一位中国桥梁工程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以跨越江海的“苏通大桥”直观地展现了我国桥梁设计水平的新跨越;建筑专家易小刚;献身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代表陈进——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抒写了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骄傲。(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