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学生喜获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三项全能”冠军。在共有65个国家与经济体接受的这项评估中,上海学生无论在数学、科学,还是在文化水平上都拿下第一。这样漂亮的成绩单,迎来了人们一致的喝彩声。然而,笔者以为,我们特别是教育部门绝不能因此盲目乐观、沾沾自喜。
美国有媒体认为,这次中国学生的骄人佳绩又让美国暗淡无光。美国现任教育部部长邓肯也说,“这是一个让我们醒来的号角,我们可以诡辩,也可以认可美国教育落后这个残酷的现实。”尽管美国人经常习惯于自冠危机、自我反思、自我鞭策,但对于此次上海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欧美学者确实大多感到十分意外。有美国教育研究人员指出,上海学生虽然这次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很给力,但赢得的佳绩或许受到了某些非教育因素的影响。例如,上海是吸引中国各地优秀学生前往升学的主要城市之一;为了争取留在当地发展,外地学生接受评估时可能表现得更加积极。
这些中国教育“局外人”的说法,无论是没根据的胡乱猜测,还是嫉妒心理在作祟,客观上都给我们以友善的警醒。的确,上海这样发达地区的少部分学生参加PISA,一方面确实无法从整体上代表整个上海市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更不能因此自以为是地说,我国的教育质量现在已经达到了“赶英超美”的水平。比如,城市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在任何一个教育发达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都势必会使其义务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的挑战。何况就上海整体而言,城乡和区县内的教育均衡问题,都是不可回避、忽视和讳言的艰巨挑战。
而且,对于包括PISA在内的各种国际教育测试,也应该以理性看待。诸如创造力和批判性这样的综合性很强的测验,即便国际顶尖的教育心理学家也无法用一次测验来下客观结论,所以不能以测试的排名来简单判断教育质量及其体制的优劣。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项国际教育比较项目中,虽然美国学生的表现经常落后,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美国教育的质量是多么的低劣,事实上美国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潜力之高不容小觑。
在教育领域,一直呼吁淡化应试和分数,强调素质和全面发展。但人们面对这次PISA上海学生夺冠一片欢呼与雀跃的表现,实在让人感到考试、分数、名次至上主义在我国教育心理上的“根深蒂固”。一个国家、社会和城市的成熟,除了需要教育成就外,还需要与之搭配的成熟、理性的心态。这次PISA上海夺冠,正是反思如何把我们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更实的良好契机,而不是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