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夜晚,广州。虽是在冬天,但南国的这座都市,微风轻抚,沁人心脾,弥漫着甜蜜的气息。
广州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夜色遮不住色彩,掌声和着歌声,光影劲舞,欢呼雷动,烟花灿烂。一切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一切撞击着人的心灵。
为了这一夜,人们期盼已久,准备已久。
这一夜,许多人不远千里来赴约,实践许下的诺言;这一夜,许多人不计肤色与地域,让心灵超越一切障碍;这一夜,许多人不顾挫折和困顿,用微笑担当各自的责任……
是的,这一夜注定非同寻常,注定化为经典。
这一夜,首届亚残运会开幕了。开幕式所预示的新历史、新力量和新梦想,犹如那点亮的火炬,绽放耀眼的光芒。
超越残缺的美丽
8时整,开幕式的舞台,一片星空的景象,闪闪点点,如梦如幻。蓝色的光泄满了中央的舞台,忽而,几注红、蓝、绿的光流从不同方向汇拢起来。伴着音乐的旋律,这些由演员扮演的光流灵动变化,旋转出不同的图形组合——一眼望去,那便是本届亚残运会的会徽“西关花窗”。这朵象征兼容和开放的岭南文化之花,这扇寓意温暖和沟通的心灵之窗,一下子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正在人们凝眸的瞬间,舞台中央“5、4、3、2、1”的开幕式倒计时声音砰然响起,同时,半空中,一个LED“窗花巨人”徐徐而降,呼应着变化的数字。“巨人”缓缓跑动,步履轻盈,极有韵律地跑过会场,一步一个脚印,连接起一个美丽的世界。
美丽的世界,不是没有残缺。残缺,是人的不幸。然而,当人们以超越来直面乃至挑战残缺时,那是怎样的一种美丽。
这种美丽,出现在8岁盲童何宇轩身上。这个胖嘟嘟的孩子,从没有看见过颜色,但他的双手却能够在钢琴的黑白键盘上跳跃,弹奏出美妙的音符。当他和母亲,手捧国旗,亲吻国旗,眺望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相信他“看”到了国旗的红,而我们也看到了他的美。
这种美丽,出现在300多位残疾孩子的母亲们身上。一种残疾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种磨难,就是一种生活。正是她们那坚强的心,赋予孩子强劲的脉搏;正是她们那有力的手,牵着孩子走过困苦的沼泽。当母亲们手捧鲜花、和着歌声,称赞“孩子,你是我的骄傲”时,她们也成为所有人的骄傲。
这种美丽,出现在入场的残疾运动员身上。他们或许未曾感受过声音的律动,或许从未走出过黑暗的世界,又或许没有体验过奔跑的速度。然而,当他们洋溢着笑容,以从容的姿态,行进人们的视野,接受人们的欢呼时,他们早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展示着强者的风范。
与过往的惯例不同,本届亚残运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很早。这个设计,使得所有的运动员都成为整场仪式的见证者。当他们安坐在会场四周,共同分享盛会的荣光,共同挥洒心中的喜悦时,他们的风采成为这一夜最特殊的风景。
梦想在这里出发
因残疾而美丽,这似乎是悖论,然而也恰是残疾展示出生活的真正哲理。
在亚残运会开幕式的篇章中,孩子,父亲,母亲,“一家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现了残疾人顽强的生命世界:他们不会因为聋哑而听不到自己的心声,不会因为失明而看不到梦想的到来,不会因为肢残而体验不到飞翔的快乐。
在《心声》的篇章里,无声的世界却有心声传递的力量与希望。800名身着LED服饰的演员随着轻灵的音乐走进灯光营造的浩瀚星海,她们手牵手,呈现牵手的“人”,向生活的世界表达最真实的情感。而跟随她们的手语,现场数万名观众,也一起说出了简单而深情的话:“妈妈我爱你!朋友我爱你!世界我爱你!”
在《追梦》的章节中,没有光明的世界依然可以绽放色彩斑斓的梦想。光与影,在神奇的变化中,构造出绽放的莲花、嬉戏的鱼儿、串串的涟漪……谁敢说,梦想没有那样的魔力,去驱赶黑暗的单调与枯燥?
在《飞翔》的段落里,残废的躯体仍旧蕴藏着运动的力与美。当数百辆飞转的“轮椅”疾风骤雨般驶过时,当轮椅长出翅膀腾空而起时,生命展开了那最具韧性的一面。
小角度的叙事,大规模的场面,这样的交融连起了整个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演出,既有厚实的生活底板,又有绚丽的现场空间;既有引人入胜的细节,又有极具感染力的造势;既有娓娓道来的舒缓,又有铿锵有力的跳跃。
正如亚残运会开幕式文学总策划朱海所说,亚残运会开幕式是返璞归真的,是直接表达人的情感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还原生活本色,把我们现在已经淡忘、久违的情感与细节找回来,转回到日常生活、凡人小事。
因而,在炫目的光影里,在惊人的特技下,只有出于生活的朴素与真实,才真正使小叙事与大场面互补互利,形成美妙的表演效果。
感动、感动、再感动
因为距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不远,所以,在亚残运会开幕之前,人们总是禁不住问,后者的亮点应该放在哪里?
显然,与以整个城市为背景的亚运会开幕式不同,亚残运会的开幕没有那么大腾挪和发挥的空间。于是,另辟蹊径成了后者的必然选择。总体而言,如果亚运会的开幕式是激情四溢的,那么亚残运会的开幕式则是温情脉脉的。
广州亚残运会组委会庆典和文化活动部部长何继青评价说:“和亚运会震撼唯美的海心沙开幕式不同,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温馨、朴实、动人情怀的亚残运会开幕式。”
因而,开幕式的主题“大爱动人、自强不息”成为贯穿始终的精神纽带和逻辑线索。整个仪式以动人的情节舒缓展开,以动情的表演引发共鸣。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说:“为展示亚洲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理念和追求,所以亚残运会的开幕式是以情感动人,以真情动人,以温馨动人,把大爱无疆的情怀展现在大家面前,把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展现在大众面前,所以亚残运会的开幕式是非常温馨、非常动人的一个开幕式。”
对于这种情感穿透力,朱海的形容是“让人感动、感动、再感动”。他说,开幕式本身整个排练与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体现了“生命、阳光和关爱”;如果亚运会开幕式观众是“眼睛不够用”,那么亚残运会开幕式则是“感情不够用”。
为了表现情感,亚残运会开幕式更多地将表现力放在了普通人身上。本次开幕式,参加的演员有4000多人,他们大都没有熠熠闪烁的星光,多的就是普通人的真实和可爱。他们之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198名残疾人演员。在整个表演中,这些行动不便的人们,不是摆设也不跑龙套,而成为真正的舞台主角。
失去左腿的翟孝伟和失去右臂的马丽,是一对舞蹈组合。他们彼此依靠,弥补彼此的残缺,因而,在舞蹈中,他们融合在了一起——我的手就是你的手,你的脚就是我的脚。在开幕式上,他们的表演也就短短几分钟,但却把人性最美的东西表现了出来。
当然,除了台上的演员,台下的演员——观众,也是这出情感大戏的重要角色。与以往惯常的大型表演不同,这次,观众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整个节目中,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观众互动的内容,少则数千人,多则全场人。每到此时,你很难分清,谁是演员,谁是观众。
飞翔吧,爱的翅膀
有人用“水”来概括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精神意蕴,如果同样用一个字,那么亚残运会就体现了“爱”。
“爱的相遇心心相依,真情盛开在天地”,“爱的相遇爱是奇迹,梦的彩虹依然绚丽”。虽然,相聚的人们彼此陌生,但因为对生命的同一种爱,心与心早已默契——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
从残疾人运动员缓缓入场的那一刻起,关于爱的浓情厚意就弥漫了整个会场。以爱的名义,“我们欢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在彼此关照中,不论男人和女人,不论健康和残疾,只要听从心的召唤,人性之光便自然散发出诱人的色彩。
理解爱,付出爱,凝聚爱。这是整场开幕式荡漾的温情。当火炬手们接力点燃火炬,穿越整个会场时,人们知道这分明是关于爱的信念、精神以及意义的传递。当两位残疾人运动员彼此扶助、互相支撑,一步步攀登,共同点燃大会的主火炬时,这种传递终于迸发出了最温暖的光。
圣火的燃烧,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来自亚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们,将在圣火的照耀下,展现他们的身体力量和生命意志。他们踏上的是体育的赛场,同时也是人生的赛场。无论成败输赢,他们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竞技的娴熟,更是自我的超越,以及对生命的无限爱。
(本报记者 钱建强 吴春燕 王国平 郭红松 杨 晶 张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