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资华筠:不断升华的生命

    作者:田 青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0日 12版)
    资华筠生命中的每一次升华都像一次由蛹化蝶的过程。
    1964年,资华筠教柬埔寨公主跳“孔雀舞”。

    由资华筠主演的舞蹈《飞天》,首演于1954年,末场演出于1986年,是我国当代经典舞蹈之一。图为1984年资华筠演出《飞天》。

        “人生有涯”,一个偶然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走向众生平等的必然,中间的过程构成了无限重复与无限变化的种种可能。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的生命过程是重复大于变化,只有绝少部分人能够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升华,就像一个高高跃起的舞者最大限度地延长滞空的瞬间一样难得,资华筠从艺的60年,就是一个不断升华、不断向上的生命过程。

        从一个优秀的金牌舞者,到一个创立学派的舞蹈理论家,再到一个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在社会生活中独具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资华筠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升华,都像一次由蛹化蝶的过程,在最后轻盈一跃、展翅腾空之前,也许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困惑、彷徨、挣扎、求索,也一定付出了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假如说她早年放弃读书考大学的“正常”途径而做了专业舞蹈演员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是来自社会、家庭对舞蹈事业的偏见的话,那么,当她“功成名就”,成为万人瞩目的著名舞蹈家之后在舞蹈理论研究领域孜孜以求、最终开宗立派,以《舞蹈生态学》等一系列著作成功地“华丽转身”而成为舞蹈理论家,则要克服包括自身在内的许多障碍和不足。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之间,既有着密切的通道,也有着森严耸峙的壁垒,真正能够打破这壁垒的人,真是太少太少了!这一点,在所有艺术领域里,舞蹈领域尤甚。因为舞蹈实践主要靠的是肢体,靠的是从早期即开始的严格、甚至严酷的肢体训练。而理论家所需要的,恰恰是能够摆脱身体的羁绊、“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六合之外的心与脑的历练。我曾在一个座谈会上亲耳听到一位著名舞蹈家谈到资华筠文章时由衷的敬佩与赞叹。那位舞蹈家说:“我读华筠的文章时总在想:她怎么能读这么多书呢?”这句话,是真诚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它真实地反映了绝大多数舞蹈实践者对资华筠的看法和认识,也同时衬托出资华筠从肢体舞动到思想舞动这个升华过程的难能可贵。

        无须讳言,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常常是从少年就开始的艺术训练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重技术轻艺术、重身轻心的现象。而基本是从大学本科才开始的理论教学,又普遍存在着脱离实践的弊病。一方面,艺术实践的教师不强调读书、动脑;另一方面,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远离艺术实践,“纸上谈兵”,喜欢玩玄之又玄的“纯理论”。当前,许多歌手和舞者的表演常常让你觉得他(她)们似乎一辈子没有读过一本书!而读一些所谓“元美学”的文章,你又会觉得作者似乎一辈子没有听过一首歌、没有看过一幅画、没有观赏过一段舞蹈和一出戏!令人尊敬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最令人尊敬的一句话是他搞了一辈子“美学”之后的大彻大悟:“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

        资华筠从舞者到学者的升华给人的启迪很多,先贤曾把一个人的成功归结为三种原因或三种力量的结合。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最早提出一个治史者要具备才、学、识三种不同的优势。清代的大学者袁枚更清晰地把三者的关系比喻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才”是天生的,尤其在艺术领域,“才”是第一位的,没有“才”,就是无镞之箭,称不上是武器。“学”是后天的,是后天的学习与积累。有“才”而无“学”,终难成大器。所谓“江郎才尽”的悲剧,常常是恃才轻学的结果。而“识”却很难说是先天即有还是后天习得,它常常是“直觉”、“悟性”与经验统一后形成的正确判断。资华筠有舞者之才,有后天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更有在关键时刻“翻身下马”和“纵身上马”的勇气与识见。妙龄之时,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舞台上“大显身手”;韶华渐逝,她通过艰苦的努力,把“眼、耳、鼻、舌、身”与“色、声、香、味、触”这佛教所说的“五根”、“五识”及时过渡到依心而起的“意”,从“色法”而“心法”,从物质的色界转为心与脑的灵界,才能在古稀之年仍能在无形的舞台上展现另一种智慧之美。

        从追求“美”到追求“真”,是舞者到学者的转变;而追求“善”与“善行”,则需要另一种升华。作为朋友,我最欣赏资华筠的,其实是她多年如一日的直心、直言与直行。资华筠的直言,是留给所有认识她的人最深刻的印象。她可以拖着病体为朋友和需要她帮助的人奔波,也常常会不顾对方的感受和“面子”随口扔出一句让人不免尴尬的话语。因此,有一些朋友会把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委托”她去说,她也曾因言而得罪一些人。依资华筠的聪明,她不可能不知道言行的因果,但她常常不顾后果,“仗义执言”,也曾经多次当众“批评”领导,实践她自己“篡改”领袖语录而形成的“名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领导”。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状态下,资华筠完成了她生命中最后的升华,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和普通人生活的知识分子,无关所学专业,更无关学历、学位和职称,而是“关心个人利益之外”的事务的人。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资华筠对她个人利益之外的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数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到她对周围人与事的臧否与牵挂;从提案在天安门广场为普通民众修建公共厕所,到为了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呼吁、奋斗。应该说,她作为一个公众知识分子的形象是高大的,虽然这个角色身上的光辉没有舞蹈家在聚光灯下那样耀眼夺目。尤其在她年已古稀并身染重病的情况下,她仍然积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诸项工作,并身体力行,令人不禁在敬佩的同时感叹她生命力的旺盛与坚强。

        当然,除了才、学、识之外,成功还需要命运的特别眷顾。讲到命运,我知道资华筠是长存感恩之心的。因为她不能不感恩,命运对她实在是太好了,总是在她生命过程的不同时段给她那个时段最需要、最稀缺的东西:少时,给她姣好的容貌和婀娜的身姿;及长,给她学习的渴望与能力;渐渐老去的时候,不但给她智慧和慈悲的情怀,甚至依然让她长久保持着青春的激情、青春的体态、青春的肌肤!奇怪的是,对命运特别眷顾资华筠这件事,我和她的绝大部分朋友一样,没有丝毫的妒忌或不满。在庆贺她从艺60周年的时候,我真诚地祈祷:愿命运继续垂青这个美丽的生命,让她的生命成为一个永远的奇迹!她是值得的! 

        (作者系著名音乐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