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实施至今,已经走过25载春秋,在飞速增长的专利申请与授权的数字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飞利浦杯“我与专利的故事”获奖作品今天在京揭晓,九名获奖者分别获得了万元现金、飞利浦LED46寸高清电视机及蓝光DVD等奖品。如此巨额奖项的征文活动,在知识产权领域尚属首次。
从无人知晓到广泛应用
“在十年前,是很难举办这样一个主题征文活动的,因为那时候专利距离公众还很遥远,大多数人连专利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专利的故事了。甚至直到2005年,知识产权这个词条才被列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副社长郭立兴指出,近十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颁布实施,知识产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解和运用。“从这次征文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喜人的变化,同时也看到了在知识产权制度正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并即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获得一等奖的刘述涛讲述了《两代人的专利故事》——
八十年代初,一位城里的干部到我们村蹲点,他和父亲成为了好朋友。他走的时候,身为木匠的父亲想送他件家具,但是这位干部却说:“家具我就不要了,你们村竹子资源丰富,就送我点竹制品吧。”为了制作一个独特的竹制品,父亲开始潜心研制,最终做成了独一无二的纪念品送给了他。后来,父亲逐渐开发出了折叠竹床、折叠竹椅、逍遥椅等一系列竹家具。看到这些精美的竹家具,那位干部告诉父亲,说这些都可以拿去申请专利。但在父亲的意识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专利。他倒是开始专门生产竹家具并送到城里卖,生意非常好。村子里其他人看到有利可图,就开始大量仿制,结果村里的竹家具变得越来越便宜。不仅如此,没有人去寻求产品的突破,而是整天琢磨怎样降低成本,很多人竟然偷工减料。过了不到一年,村里的竹家具再没有了市场,相反,一提起我们村的竹家具,人们就会想到粗制滥造。
到了九十年代末,我的三哥想做竹地板生产,可当他找到一家竹地板厂谈联营的时候,对方竟然要他付专利转让费,三哥犹豫不决。父亲在得知这一事情后,果断地劝他接受对方的要求,并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三哥。后来三哥的竹地板厂越来越红火,就算有侵权的事情发生,也会很快被工商局取缔……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刘述涛从他父亲和三哥的经历中,切实感受到了专利运用的巨大差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成也专利、败也专利。
专利圆了他的创业梦
来自上海的金凡获得了此次征文的特等奖,他的故事《专利圆我创业梦》给许多想创业的人指明了方向。
金凡从大学时期就梦想着创业,大二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程序作品参加了一个商业计划书比赛,获得三等奖,大为振奋的他从此辍学,走上了创业之路。
不成想,创业之路困难重重,向亲朋好友借了几十万元钱,还没等圆了致富梦,就遇到挫折,手里只剩下不到十万元钱,女友也离他而去。“小企业如果做得不好就没市场,真的做好了,没等做大做强,大公司就会挤进来”,落魄的金凡几乎看不到一点希望。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又让他燃起了希望之火。金凡的一个同学研究出一款技术引擎,能够在网络游戏中嵌入各种特效,金凡决定与他合作,第二次创业之路就这样起航了。
他们把这个技术写成了商业计划,请一个投资界的前辈指点。前辈看后告诉他们,技术可以但还不能投资,因为产品一旦上市,很快就会冒出许多抄袭的,必须先申请专利保护。当时是2004年,经过问询才知道,一个发明专利的诞生需要三年多时间,金凡犹豫了。但是不申请专利就得不到投资,禁不住创业梦想的诱惑,金凡咬牙申请了8项主要专利,其中三项发明专利,五项实用新型。一年半后拿到实用新型专利的批复,三年半后拿到发明专利的批复。获得专利的金凡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专利有什么用处,直到后来有投资方为他们注资,使得创业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投资人告诉金凡,之所以选择他们公司进行投资,是因为公司的专利充分证明了技术实力,所以投得放心。几年后,公司遭遇侵权,就是靠着这些早期申请的专利,打赢了官司,从而重新获得认可。
如今的金凡已经获得成功,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问他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会说:谢谢你,专利。
前辈激励我们奋然前行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79年,《专利法》起草工作启动时,起草小组的8名成员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年富力强。2010年,郭寿康已84岁,宋永林、夏淑华79岁,赵元果78岁,段瑞林76岁;朱晋卿、汤宗舜、胡明正三位已经仙逝。
获得此次征文三等奖的张海志回忆说,“《专利法》实施25周年之际,我有幸与健在的五位老师一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并有幸记下了他们的怀念和心愿。”
郭寿康老师曾经慨叹,两个月内拿出专利法初稿,恐怕是中外法律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事实上他也亲自通过学习和实践见证了这一奇迹。在郭寿康看来:奇迹之所以能够实现,应该感谢两个人——武衡和鲍格胥。武衡是当时的国家科委副主任,在起草专利法时,他经常和起草小组的同志们在一起讨论,由于公务繁忙,有时都没有时间吃饭。有一次,武衡和专家正在讨论,他的秘书进来了,手里拿着两个馒头,武衡笑着说:“对不起大家了,我一会还有会议要参加,只好边吃边讨论了”。为中国的专利法起草工作忙得顾不上吃饭的还有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1980年1月31日至3月4日,宋永林、郭寿康、朱晋卿、赵元果等在参加修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外交会议间隙,同鲍格胥就中国专利法草案进行讨论,应中方要求,讨论秘密进行。讨论过程由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范纳尔亲自记录,为了把每次的讨论意见区别开来,范纳尔每次都会选用不同颜色的稿纸。随着五颜六色的稿纸被写满意见,中国的专利法草稿也正努力地与国际接轨。
历史上每一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几乎都具备一些要素:起源、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进步……专利事业也是如此,不只是“专利法”,从“专利审查”到“专利复审”乃至“专利文献”、“专利代理人”等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张海志说,“回望是一次真诚的学习,回顾过去也是精神的净化和洗礼。历史是最珍贵的财富,看清了脚下的路,看到前辈的赤诚,也会激励我们更奋然而前行。”
(本报北京1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