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星期三

    在理性的蓝天下飞翔

    ——记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马秋禾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07版)

        今年的11月份,对于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女教授马秋禾来说,是一个开心的月份,因为由我国军地测绘精英组成的一支特殊测绘分队,利用她发明的新技术平台,正在黄海某区域进行定制地区测图,这是我军摄影测量数字成图技术首次从陆地走向海洋。

        马秋禾主持研发的“Mapping Star数字测图系统”,把摄影测量成图由模拟带到数字时代,是摄影测量成图领域的一次革命,推进了我军摄影测量数字化、智能化和一体化进程。

    拓荒数字技术处女地

        1991年1月17日,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将巴格达电信大楼夷为平地,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

        “电视的画面使我震惊!不由自主地把制导炸弹的准确击中目标的过程推演了一遍。”她说。当时才30岁的马秋禾是解放军测绘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不待巴格达炮火平静,马秋禾即向上级建言:要改变我军基础测绘刀刻手描的生产模式,实现军事测绘的快速保障,就必须尽快展开摄影测量数字成图技术研究。

        她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历经多年遍访近千名测绘作业员,体验每一道作业工序,写下数十万字的笔记,完成了相关论文和应用系统的研究。

        山脉、河流、道路、植被,一个个地图符号和图形用计算机的语言描述出来,马秋禾对调研成果进行分类、归纳、抽象和建模,系统构建了摄影测量数字成图技术框架,“Mapping Star 1.0”的摄影测量应用软件,实现完全数字化的成图过程,我军摄影测量成图从此走进数字时代。

        马秋禾的成果因入库功能较弱不能广泛推广。她决定发起新一轮进攻,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让更多的测绘人员受益。可就在数字测图系统眼看就要升级到新的版本的节骨眼上,科研经费出现严重不足。眼看项目就此搁浅,马秋禾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她与丈夫商量,卖掉公公赠与的房子,凑足科研急需的经费30万元。

        数字测图系统终于诞生。这个系统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无损生产与更新,不仅使成图功能更加强大,而且实现了数字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制图和电子出版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有机结合。

    取得国际原创性成果

        2008年8月25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完美谢幕。

        奥运会完美谢幕,马秋禾功不可没。她在2007年初即受命承担建立北京奥运某指挥控制常务工作平台的重大任务,研制开发相关的指挥控制信息系统。

        摄影测量奥运地理环境的精确保障,她从未涉足过,查遍中外科技文献,也是一片空白。这意味着,她和课题组要从零开始。

        凭借着深厚的摄影测量成图技术的功底,她从地理环境构建时的空间精确定位的规律和特点入手,找到一种快捷处理异构矢量数据的方法。随后,她依托北京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组织武汉大学、国家测绘研究院和海军等单位专家联合攻关,创造性解决了现场精确定位和动态信息关联机制等诸多难题,课题很快取得突破。

        她和课题组在这个课题上全速奔跑,不断跨越。2007年10月22日,马秋禾带领课题组正奔忙于北京大街小巷,进行项目联试联调时,马秋禾接到姐姐电话:父亲已经到了肺癌晚期,要靠仪器才能维持呼吸。

        她心急如焚,组织技术人员抓紧联试联调。待联调结束,她赶回南京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父亲去世一个月后,马秋禾和课题组研发的系统,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这个系统实现了地理环境概略保障向精确保障质的突破,在摄影测量遥感与地理信息应用的交叉领域取得了有价值的国际原创性成果。

        20年来,马秋禾带领课题组多次带着研制的成果深入海岛、边防,服务三军,并直接参加“和平使命-2010”等大型军事演习,服务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抗震救灾重大行动,产生显著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守这份奢侈”

        这些年,马秋禾既要搞科研,又要照顾顽疾缠身的丈夫,还要教书育人,忙得不亦乐乎。她在战胜困厄中点亮学生们的智慧人生。

        1998年夏天,马秋禾丈夫患皮肌炎,这种病是免疫系统疾病,死亡率高达四分之三。从那以后,她白天奔跑于医院、课堂、实验室,晚上就睡在丈夫病床旁地铺上。

        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进力。马秋禾利用自己科研项目多、成果丰富的优势,不断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在今年暑假期间,她将数字成图系统与我国著名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有机融合,搭建和测绘生产部队作业环境相匹配的实验场地,实现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马秋禾对毕业学员也不敢大意,长期跟踪,直至他们真正成才。毕业学员刘会安,刚到部队时,科研工作打不开局面。马秋禾得知后,拿自己搞科研的经历启发他,要他多跑一线部队寻找创造的源泉。从此,刘会安一头扎进作业现场,紧贴部队需求搞起技术革新。目前,刘会安已成为军队摄影测量领域专家,获得3个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马秋禾就这样在医院、课堂、实验室之间忙碌着、坚守着。虽然劳累辛苦,她却乐此不疲。她在笔记中这样解读她的坚守:“坚守是一种浪漫的奢侈,艰难是一种幸福的担当,我要坚守这份奢侈,我要继续这种担当,永远在理性的蓝天下飞翔,在和谐的家园里歌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