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2日 星期四

    龙进品:

    不怕掉价的“土法官”

    作者:本报记者 王逸吟 通讯员 胡 鹏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2日 09版)
    牛光新摄

        一身整洁的法官制服,徽章醒目地别在领边,方边眼镜下是一张黝黑、谦和却永远微笑的脸。17年来,龙进品的法官形象已经成为公郎镇的一个标志。

        作为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法院公郎法庭庭长,17年间,龙进品办理了1000多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案结事了。

        1989年,回族小伙龙进品成为公郎镇考上大学的第一人,引发了轰动。4年后,他从西南民族学院法律系毕业,服从分配回到南涧进入县法院工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他的这个选择又一次引起了轰动。

        “我心里其实是有落差的,但当时全县懂法律的人不多,自己学有所长,觉得能派上大用场。而且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应该回报父老乡亲。”龙进品说。

        龙进品在工作中感到,民族地区受传统陋习乡规影响很深,非常需要依靠法律来解决纠纷。但村民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缺少法律意识,所以办案不能拘泥于形式,而要耐心倾听,以理服人。于是,东家劝解、西家调停成了他工作的常态。渐渐地,他成了调解高手,许多别人化解不了的纠纷,他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公郎法庭每年要审100多件案子,可更多的案子是他在“婆婆妈妈”的过程中、在街边与人聊天时化解掉的。

        “虽然我年纪大,但文化没有小龙高。”德高望重的南涧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沙云说:“小龙代表的是文明、是法治,许多事情我都要和他商量。”

        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理解龙进品的选择。有亲友觉得,他到大城市转了一圈又回到山沟里,很“掉价”。在镇上开诊所的马继东曾说:“龙进品这四年大学算是白念了,整天东家长西家短,不像个法官!”

        后来,阿嘎村的一起案子改变了马继东的看法。那年,村里一位老父亲因为赡养费的问题把三个儿子告上法庭,还扬言要喝农药。经过龙进品的调解,三个儿子与父亲和好如初,并为父亲养老送终。这件事让马继东大为感动。多年来,他亲眼看着龙进品从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专办家长里短案子的“土法官”:“我诊所里人流量大,可从没听谁说过龙进品的案子办得不好,真不简单!”

        龙进品从小家境贫寒,父母靠打工借贷才供他上完大学。工作以后,好几次面对调到县法院机关或者辞职做律师的机会,他也曾犹豫过。为了儿子能上个好学校,他一度真的动过离开法庭的念头,“可我认真想了一想,如果提出来离开,院里还真安排不出更合适的人来这里。”理由很简单:一来他是回族;二来他长期在基层,熟悉乡土人情,群众基础好;三是当地党委政府也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在调处纠纷中发挥作用。

        当年的同学有的已是家产殷实的律师,有的已官至副局级,只有龙进品还坚守在基层法庭。他依然很清贫,常年穿的只有一身法官制服和一件白西装,一家三口至今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蜗居在法庭顶楼的宿舍。

        “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17年前的大学生村官。”云南高院副院长田成有告诉记者:“龙进品化解矛盾,靠的是智慧、良知、责任心和坚守的毅力。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他这样的平民法官。”

        这些年来,公郎镇走出去四五百名大学生,但回来的不足20人。公郎法庭也经常有新人来锻炼,但往往过两三年就回县法院机关了。“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像我一样,愿意安心在这里为大家服务。”龙进品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