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钦州 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和谐相处

    作者:本报记者 刘 昆 通讯员 张林涛 黄杰瑶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9日 01版)

        一首童谣《游钦州》唱道:“游港口,逛码头,万吨巨轮通五洲,凌云机塔炼石油,临海工业正锦绣;三娘湾,沙滩走,人儿似在画中游,海豚向你点点头,海鲜让你吃个够”。

        正如童谣所唱的那样,在广西钦州,白海豚与大工业的一次次亲密“对话”,渲染着一幅幅经济蓬勃发展与生态日臻向好的和谐画卷。

        正在崛起的“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区”

        一马平川的厂区里,炼油机高耸入云,输油管错落有序,储油罐席地盘踞……今年9月8日,总投资达151亿元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竣工投产。就在同一天,广西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30万吨化机浆项目顺利投产,60万吨造纸项目旋即开工。

        钦州,由此进入临海大工业时代。

        钦州,一个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港口城市。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谋划在此建设“南方第二大港”。可是,就在几年前,这里的人们还是“守着大海吃农业饭”。 

        “因港而兴,因海而荣”,这是钦州人的夙愿。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东风,钦州人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吹沙填海,创造了“一天造地40亩、一天海上修路600米、7天建起一层楼”的“北部湾速度”。 

        栽得梧桐引凤来。中粮12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全国最大的缫丝项目桂合丝业、全国最大的锰矿烧结项目东方资源60万吨锰烧结建成投产……一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标志性工业项目,见证着钦州这一昔日的“打铁铺”,正向“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区”嬗变。

        至2009年,已有26户临海工业项目“嫁”临此地,总投资达400多亿元。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在北部湾崛起。今年1—9月,能源、粮油加工、冶金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1.64亿元。

        白海豚在工业港里“安家”

        记者走进中石油钦州项目厂区时,看不到以往炼油项目灰霾密布的景象,厂区干净整洁,掩映着红花绿树。

        记者行船在钦州三娘湾,极目远眺,万顷碧海上,抓斗淘沙、航船疾行;渌渌清水畔,桥吊林立、机器轰鸣。不时有白海豚跃出水面,逐浪戏海。     

        好一幅白海豚与大工业的亲密“共语图”!

        而就在几年前,当一批批大型重化工业项目接踵而至时,钦州人犯了嘀咕:最怕是有朝一日变成“生态难民”啊!

        “钦州发展经济,必须守住科学规划和生态环保的工作底线!”在钦州市委书记张晓钦看来,越是后发展越要先规划、重环保,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和谐相处。

        “没想到啊,他们真的这么做了!”看过修改后的工业发展规划,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动物学家潘文石有些激动。钦州在大风江一带本来已经规划建设造船厂、发电厂等预计投资300多亿元的项目,只因他一句“白海豚对环境要求很高”,就改变了项目选址,有些还暂缓开发。

        钦州市环保局局长庞才光告诉记者,坚持以社会综合效益为指标,钦州严格制订重化工业项目入园标准,对外来企业一律提高“环保门槛”,环评不达标者,一律“亮红灯”。

        “一头白海豚都不能走,一片红树林都不能少!”也成为投资业主和钦州人的共识,更化作他们的自觉行动。于是,在美丽的三娘湾,有了白海豚与大工业的“共成长”:6年时间,“白海豚家族”新增了10—12名“新成员”。

        钦州市市长肖莺子告诉记者,在三娘湾海洋生态区,还有一段白海豚专用的“生态海岸线”,那里既有面积达3000多亩的红树林保护区,更有政府的“铁律”:禁止建厂办企业!

        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中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钦州人匠心独运,实现了白海豚跟大工业的亲密“对话”。

        让明天更美好

        鲁迅曾说:“发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而如今,钦州人精心点画的,却是明天更美好的图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钦州必须牢牢抓住‘港口、产业和新城’这三个关键词。”张晓钦书记说。“十二五”期间,钦州坚持港、工、城互动发展,继续将建大港、兴产业和造新城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三大引擎”。

        “要富康,建大港”。在钦州湾畔,钦州正全力推进深水航道和大能力泊位建设,2至3年后,一个亿吨钦州大港和一条集装箱量超百万的北部湾集装箱干线将如约呈现。他们的远期目标是,将钦州建设成为面向中国—东盟携手共赢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港无工不兴”。刚刚晋级“国家队”的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勾画出“二次创业”的新蓝图:以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突破口,打造成为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临港工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

        在钦州保税港区的一张图纸上,记者看到,主港区外围18平方公里的“综合物流加工区”格外显眼。据了解,这个加工区将建成具有现代物流服务、集装箱服务等功能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

        无论建大港、兴产业,抑或造新城,在钦州人看来,拥有生态的大港、环保的产业和绿色的新城,才是真正的“富有”。目前正大力实施的“园林生活十年计划”和110平方公里的茅尾海整治,将打造出独具岭南风格、滨海风光、东南亚风情的宜商宜居的区域性国际海湾新城,几代钦州人“滨海而居、融入海洋”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