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碰触科技模型的一瞬,方学兰心头掠过微妙的感受,怯生生中夹杂着惊喜,这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就此嵌在她的记忆中。那时,2001年新年刚过,一辆停在“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
科技馆长期以静态建筑形式聚集在大中城市,无法满足农村群众对科技的渴求。怎么才能让科技馆动起来,将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中国科协想出办法:2000年起,他们借鉴国外科技传播先进经验,在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下,创造性地推出一批批步捷身轻的“科普大篷车”。
迄今为止,10年时光,382辆科普大篷车在乡野中留下深深的、迤逦的辙印:1000多名科普工作者,行程1200万公里,惠民7800万人次……中国科协10年来共为西部地区配发210辆科普大篷车,占全国配发车辆总数55%。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西部的学校、集市、田间地头……
2006年,中国科协发起“科普大篷车下乡”倡议,各地纷纷响应。甘肃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发起“垅上行走遍全省”活动,为广大的边远山区和农村群众送去“致富兴村”的锦囊妙计;江苏省科协开展“苏北百乡行”大型活动,全年活动321次,被服务单位112个,受益群众高达24万人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推进“科普大篷车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全年开展活动138次,受益群众达12万人次。
“2009年全国科普基础设施监测评估”结果显示,所有科普大篷车配车单位在自身展品演示活动外,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展板展示、电影播放、资料发放,以及咨询、报告、培训、科普剧、动手做、有奖猜谜、知识竞赛、义诊等活动。饶是普及程度最低的义诊活动,其开展率也超过10%。
离农业生产一线近些、再近些,一直是中国科协人的追求。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提出针对县级广大农村实际需求,扩展科普大篷车功能,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土壤水质化验、粮种化肥检测等服务。中国科协专为农民开发的Ⅳ型农技服务科普大篷车应运而生。这种大篷车随车配备有土壤养分速测工具箱、畜禽养殖服务工具箱、水产养殖服务工具箱、测定种子活性工具箱和显微镜箱等,以及多媒体放映和投影系统等科普资源。
为此,有人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名患者无法离开病床,医院和大夫离得远,检测仪器在实验室,监护人又不能准确地向大夫描述病情,如果有一个流动医院,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农技服务科普大篷车,就是农作物的“流动医院”。
2010年3月,科普大篷车开到四川兴文县水产养殖户费正刚的鱼塘前,随行的水产养殖专家只消几分钟就测出了鱼塘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并赠送给他许多实用技术资料,还详细地释疑解惑。该县乌骨鸡养殖大户陈万波家的鸡有几只粪便出了异常,大篷车载着专家上门检测鸡舍空气质量,对鸡进行血液化验检测,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辅导。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说:“科普大篷车在基层科普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中国科协将继续以中央财政为牵引,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最终实现所有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都拥有一辆科普大篷车,全面提高科普大篷车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