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民生视点

    愿“农民工”成为历史

    作者:新闻观察员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4日 11版)

        一间出租屋,一把破吉他,44岁的河南搬运工王旭、29岁的东北“北漂”刘刚,两个光着膀子的男人用苍凉的嗓音唱出的《春天里》一时间感动了无数人,也让一个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以别样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繁华光鲜的背后,在城市的某些角落,生活着无数这样怀揣梦想进城闯天下的人们。因为来自农村,又因为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他们被贴上了“农民工”的标签。这个奇怪的词语最初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如今已难以考证,但词语背后的权力和倾向却显而易见——用“农民”修饰“工”,意在突出的是农民的身份,却又难以否认他们从事的工人的职业。

        称谓当中,城市对于这一群体态度的游移和挣扎不难想见——从建筑业、制造业到服务业,城市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默默付出,但城市又担心不堪重负,不愿敞开胸怀接纳他们;称谓的尴尬,折射出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困窘;而称谓的紊乱,也影响到农民工群体的身份感知的社会认同。

        农民进入城市,有了稳定就业,和城里人一样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有些甚至已在城市生活十多年,但却仍然享受不到市民待遇。他们的居住只能是“暂住”,大量生活在城中村狭小的屋子或是窝棚里;他们的子女只能“借读”,大量的只能在老乡办的民工子弟学校里接受不那么合格的教育;他们的工资虽然在提高,但是比起城市居民平均工资,差距依然不小……同样甚至更多的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一切只因为一页户口纸?

        从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的非常态化举措,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引发各方关注,他们的诉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年中央1号文件更首次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传递出中央对农民工群体不同诉求的深入体察和高度关切。

        “十二五”期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我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而这一进程的推进,离不开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离不开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也已经有了现实的基础。一方面,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明显。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已经占到较大比重。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农民工已经占到一定比例。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正发生着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让“农民工”的称谓成为历史,需要改变的更是整个城市接纳农民工的制度环境、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户口的转换是形,服务的分享是实。这当中,需要城市提供充足的非农就业岗位,需要城市居民给予未来的新市民友好和善意,需要政府加快制度创新,根据人口的流入进行相应的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计,更离不开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

        农民工现象终将成为历史,但这注定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