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江源路,再向冰川行,,是为了探寻长江源头的变迁印记。”11月19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举行长江源综合考察报告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通过现场查勘、观测和采集,我们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样品和标本,这将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保证。”
时隔32年再探长江源
2010年,注定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长江委隆重迎来了60华诞;这一年,长江委在时隔32年后,组织开展了第三次长江源综合考察。
10月22日,长江委江源考察队在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率领下,一行30余人自武汉赶赴西宁,由西宁辗转格尔木,稍作休整后,过沱沱河、尕尔曲、雁石坪,到雀莫湖大本营,最终抵达长江源。整个考察活动,集结了长江委测绘、遥感、水文、地质、地理、水资源、水生态等多个学科和专业的顶尖技术专家,加上青海省水利厅等部门和单位有关人员,共有约90人参加,历时约半个月,行程超过7000公里。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1976年。就在那一年,长江委组织28位专家组成的长江源考察队,经过51天的跋涉,突破冰雪阻隔,走进了长江源头。一条世界大江的身世,自此水落石出。中国向全世界发布: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全长6380公里。一个月以后,美联社发布消息:“中国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1978年,长江委在1976年考察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专家深入长江源,对长江源地区的主要河流、青藏公路沿线和通天河下游河段进行考察,进一步了解了长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和水系面貌,确定长江有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河和北源楚玛尔河,为全面论述长江源、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长江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和32年前相比,长江源头的水资源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目前长江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如何?新一代长江委人又接过了探索的重任。
10月22日上午,武汉天河机场候机厅,蔡其华主任向全体队员发布了向长江源进军的号令:“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姜根迪如冰川融化所形成的第一滴水的地方,那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成功抵达姜根迪如冰川
一路上,考察队员们在人迹罕至、路况复杂、天气多变的雪域高原,考证着长江源头昔日的沧桑,亲眼见证长江源区生态脆弱的严峻形势,印证和求解治理与保护的良策。每到一处,考察队员认真开展水文测验,从冰川河谷中采集水样、岩土样和生物标本。
10月27日14时30分,考察队经过艰难跋涉,克服重重困难,有20多人成功抵达此次长江源综合考察的最重要一站——长江源头的姜根迪如冰川,这标志着继1976年、1978年两次科考后,长江委组织的第三次长江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姜根迪如”,藏语意“狼山”,比喻人无法越过之意,位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海拔6542米,长江正源沱沱河就发源于此。10月27日凌晨,考察队从雀莫湖畔的江源大本营出发,向60余公里远的姜根迪如发起冲刺。14时30分,考察队顺利抵达姜根迪如冰川,队员们迅即投入工作,对长江源头的水文、气象、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进行现场查勘和观测。
在姜根迪如冰川前300多米的高地上,考察队在这里举行了隆重揭碑仪式。随着国旗缓缓揭开,一座黑色石碑逐渐显露真容,碑石上用汉、藏两种文字雕刻着“长江委江源综合考察纪念”字样。在蔡其华主任的带领下,全体考察队员举起右拳,虔诚地吟颂起题为《雪山作碑 长江为证》的长江源献词:
“……美哉江源,圣洁之川。壮哉长江,谁堪比肩。慷当以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人水和谐。秉治水之方略,创治江之新路。幄江河长流,岁岁安澜,两岸丰硕,山川秀美,尽其功在千秋也……”
考察队员们在姜根迪如冰川获取长江“第一滴水”水样的同时,长江委所属长江干流沿线各主要水文站、水位站同步进行了水文、泥沙、水质等的取样。据初步统计,10月27日14时许,长江委水文局所属勘测局和青海省水文局按照既定计划,在长江干流沿线沱沱河、直门达、岗拖、攀枝花、宜宾、朱沱、寸滩、万州、宜昌、沙市、监利、螺山、汉口、九江、湖口、大通、南京、徐六径等近70个主要水文站和水位站开展了取样作业。
“这是我们第一次完整地同步收集到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的水文、泥沙和水质样本。”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王俊告诉记者,长江的水质状况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开展这次自长江源头至入海口的水质同步取样,可以较系统地了解长江沿线的水质变化情况,从而为治理开发利用长江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据了解,近日长江委水文局将选送部分重要站点的水样至长江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展示长江水体的变化情况。
求解长江源保护良策
多年来,长江源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局部地区生态有退化趋势,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河流水量减少。
长江委在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中,已将长江源头生态脆弱区明确为维护健康长江的五大重点区域之一。蔡其华主任表示:“此次考察的目的,在于客观评价长江源地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现状,探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此次考察将为促进江源保护、加强流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5天的野外考察,我们亲眼见证了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收集和监测到了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地理、水生物、动物、植物等一系列第一手弥足珍贵的数据、标本和资料。以这次考察为契机,我们将深入研究、论证并尽快形成一批高质量、权威性的考察成果,并为精心编制包括长江源地区在内的长江流域片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第一手权威资料。”蔡其华主任说。
这次长江源考察堪称长江源科考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同时也收获了诸多“第一”:一支近百人的治江工作者队伍集结格尔木,挥师沱沱河,问津唐古拉,如此大规模和高规格的江源科考在治江史上是第一次;包括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在内的多个学科和专业的顶尖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对江源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地理、冰川、气象、地质、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这在治江史上也是第一次。
据了解,目前长江委各相关部门正加紧整理和分析第三次长江源考察收集的大量数据、资料、样品和标本,求解长江源保护良策的考察报告也已在形成过程中。
压题照片:10月27日14时30分,长江委江源综合考察队员们正在考察源头第一滴水,中为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杨亚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