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李颖:让大海长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3日 06版)

        2005年我37岁,那时我在日本留学已11年,我不但完成了博士学业,还进入了向往已久的研究机构——日本环境系统研究所。作为一名研发人员,我在那里的生活和工作待遇是很不错的。然而,毕竟有一种作客它乡的感觉。面对国家“十一五”科技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祖国需要我”的声声召唤,我毅然回到祖国,成为大连海事大学一名教师。    

        记得刚刚归国时,面对我的是一间普通的大教室和“拓荒三人组”——我和两名新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正是在这里我迈出了建设水上溢油应急体系的第一步。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归国科研人员成长为一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将那间普通的大教室建设成为了设备齐全的环境信息研究所,并组建成省级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创建了面向交通领域的地理信息专业,支撑了航海科学技术领域陆上人才培养,逐步得到了交通部和科技部领导和专家的认可。

        4月21日,由我负责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水上溢油遥感识别与监测技术”课题通过了交通部的验收,并取得了96.13分的最高分。说来还真是很自豪,正是这一项目的实施,成功构建了我国水上溢油应急处理技术支撑体系,改变了我国在溢油应急处理技术空白与落后的状况,使咱们国家海上溢油应急快速反应体系的核心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大量原油入海。我听说后,第一时间向海事局等相关主管部门请缨,要求投身到海上溢油应急反应工作中。根据清污领导小组的部署,我迅速奔赴溢油第一线,执行监测任务,带领团队成员配合海事局的应急指挥,定制卫星影像,连夜进行油污信息的提取;以自主研发的油污探测系统和雷达监测系统为手段,每天对溢油海域进行卫星、航空和船载常态化遥感立体监测,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溢油分布信息。同时,把现场反馈回的污染情况及时地反映在溢油分布图中,以便指挥中心据此来制定清污计划,切实做到了溢油监测信息与海上清污计划的实时联动,为完成“决不让油污流向公海,流进渤海”的目标尽了我的一份力。

        如果问这五年最令我自豪的事是什么,我会说是与共和国水上溢油应急监测体系的一同成长和验证了关键时刻科技起到的支撑作用。相信下一个五年的科技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会有机遇与共和国一道为世界的溢油应急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口述: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颖

        整理:本报特约记者 吴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