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继往开来,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基本遵循。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发展内生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着力于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得以实现的动力机制、体制保障和环境条件。
○民生是民利之基、民意之系、民乐之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纲领性建议和指导性方针。“十二五”时期,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时期。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最鲜明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时期,是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开端,是科学发展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全面实践,是科学发展观本质、价值和力量的深度证明。五年来,我国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正确把握和对待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篇章。五年来丰富、复杂、艰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特别是证明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创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十一五”时期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我们进入“十二五”时期继往开来,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基本遵循。
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大有可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只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丰富发展道路,才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十一五”时期科学发展成效显著,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期等。这些问题既是科学发展新的压力,也是新的动力。“十二五”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面临着新的矛盾,要解决新的问题,会遇到新的挑战,将促使科学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要求更为深入、效果更为显著。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进一步坚定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以新的发展观念、发展视野和发展准则赋予发展以新的价值和内涵。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无论国内外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发展进程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动摇科学发展的目标、改变科学发展的追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不断解决实践创新的进展与理论创新的步伐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力量、政策措施、实际能力、自觉行动;不断解决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与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断解决执政集团的素质状况与执政目标的先进程度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解决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程度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汇聚起全体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解决体制机制创新的进展与科学发展的制度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指明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从扩大投资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高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国情中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安康的艰巨使命,面临着在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艰巨使命,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居民收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也难以长期保持。几年来,经历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丰富实践,经历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我们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已成为全党共识。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如果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今后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来越艰难。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各种关系、各种因素、各种价值的统筹兼容,就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当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可能时,就必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为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新的道路、新的机制,从而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迈上新的台阶。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将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时不我待、加快步伐,又要渐进推进、持之以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目标和导向,并根据发展规律和进程确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步骤和机制。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表现为生产要素、经济结构、能源类型、增长动力的转变,也表现为分配体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生态环境的转变。贯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就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利益关系的整体变革,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推动发展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生动表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能停滞倒退;发展要求科学发展,实现发展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二者相互促进,造就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显示了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密切相关。科学发展内生于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中心内容和价值目标;改革开放着力于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得以实现的动力机制、体制保障和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历史性转变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转变的强大动力;不仅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而且要保证科学发展新模式的确立。当前,科学发展愈益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愈益凸显,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障碍愈益突出,调整利益格局的难度愈益增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为科学发展开辟道路、破除障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愈益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同时也是要求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化改革成为同一个过程,二者服从于同一个目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这就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攻坚方向,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二五”时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更为全面深入地发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作用,使之更为集中有效地服务于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要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切实改变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的现实问题,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供给结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健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人才制度,为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要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更加重视改革总体设计和顶层设计,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促进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要加快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有效防范外部风险,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发展不仅要解决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发展成果属于谁的问题,这是决定发展成败与否、持续与否、和谐与否的根本问题。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把发展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体现在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民生是民利之基、民意之系、民乐之源。“十一五”规划基于我国人民生活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一判断,提出了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根本目的,表明了科学发展的利益属性、价值指向和评价标准。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建设。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就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各级领导干部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负有重要责任。要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努力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执笔:颜晓峰 王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