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他们来了,怀着希望与梦想;他们将离去,带走光荣与祝福。广州亚运会,45个国家和地区,大约10000名运动员,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亚运会 因他们更精彩

    作者:本报记者 罗京生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3日 04版)
    孙杨在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创亚洲新纪录。
    中国香港选手黄蕴瑶在领奖台上流泪。
    丘索维金娜在广州亚运会赛场上指导队员。

        不会忘记与世界纪录失之交臂

        韩国的朴泰桓是广州亚运会天王级选手,他在游泳比赛中一共夺得3金2银2铜7枚奖牌。亚运会前,他的200米和400米自由泳成绩就排今年世界第一,可是在亚运会上,有一个人却给他带来很大麻烦,若不是他努力把成绩又提高了许多,就可能与冠军无缘,那个人就是中国选手孙杨。

        赛前人们预计的张(琳)朴(泰桓)大战没有出现,却出现了孙(杨)朴(泰桓)大战的场面。200米和400米自由泳是朴泰桓夺冠,孙杨亚军,最后一天男子1500米自由泳是孙杨夺冠,朴泰恒获亚军。从金牌数来说,孙杨稍落下风,但是专家们却从孙杨的成绩中看出更重要的东西。孙杨1500米自由泳的成绩是14分35秒43,把张琳保持的原亚洲纪录14分45秒84破了10秒多,距澳大利亚运动员哈基特保持的14分34秒56世界纪录,还不到1秒钟!这个成绩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如果在比赛中孙杨不是一个人孤独地游在前面,把第二名朴泰桓落下40多米,如果冲刺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对手在同他竞争,如果他当时知道世界纪录距他不到1秒钟,那么哈基特保持了9年的世界纪录,在18日那天晚上可能已经被打破了。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孙杨几次忘了记者所提的问题,他似乎一直处于一种冥想状态,也许是还沉浸在比赛中,伴随他的是兴奋、遗憾,还是懊悔?没有人知道。

        对中国体育来说,孙杨又为代表团增添了一枚金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到新的希望。自从莫国雄在1960年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纪录后,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这期间,中国男子游泳再也没有触摸过世界纪录,甚至没有靠近过它,现在,孙杨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他有能力填补这个空白。

        留下的不仅是银牌 更是精神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赛,坦桑尼亚运动员阿赫瓦里半途受伤,当他一瘸一拐地跑到终点时,天几乎已经黑下来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坚持跑完全程,阿赫瓦里回答说:“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这一时刻被电影大师格林斯潘纪录下来,定格成奥运会永远的财富。如今,有一个人也为广州亚运会留下这样一笔永远的财富,她就是香港自行车选手黄蕴瑶。

        11月16日,场地自行车女子记分赛发生连环撞车事故,7名选手摔倒骨折脱臼,4人马上被送往医院。黄蕴瑶在这次事故中也被撞倒,但她忍着剧烈伤痛爬起来继续比赛,全场观众不约而同起立为她加油,她的教练在一旁偷偷抹泪。凭着惊人的决心和意志,黄蕴瑶最终获得一枚银牌。事后诊断,黄蕴瑶右侧第六前肋局部皮质断裂,出现右侧气胸,伴右侧轻度侧肋伤。颁奖仪式上,手举着银牌的黄蕴瑶一直在哭,她说:“我当时感觉有车直接撞向我的肋骨,尽管非常痛,但我没想到过放弃。伦敦奥运会已经没有这个项目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可以在大赛争取金牌的机会,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黄蕴瑶泪流满面,手举银牌的画面第二天被刊登在亚运会会刊头版,标题是“骑到最后,就是胜利”。

        用爱诠释亲情 用爱诠释体育

        “如果我不参加比赛,阿廖沙就活不了,事情就这么简单,我没有选择。”这是乌兹别克斯坦体操队教练丘索维金娜——一位伟大母亲的名言。今年已经35岁的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一直战斗在体操赛场,她代表过三个国家(独联体、乌兹别克斯坦、德国)参加过5届奥运会比赛和6届世锦赛,获得过7枚奖牌,为了给儿子筹钱治病,她一场接一场不停地参加比赛,似乎永远也不会疲劳。

        丘索维金娜的儿子阿廖沙3岁时患了白血病,昂贵的治疗费用迫使生活并不富裕的丘索维金娜不停地奔波于各个赛场。她说:“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奖金,多参加比赛就能多得奖金。”她曾经两次跟腱断裂,第二次是在2008年11月于巴塞尔举行的一个比赛中,那时她已33岁,所有的人都认为她不可能再回来,可是所有的人都错了,因为母爱的力量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时隔两年,她又出现在广州亚运会体操赛场上。

        由于已经加入德国国籍,丘索维金娜不能上场参加亚运会的比赛,但是作为乌兹别克斯坦体操队的教练,她依然是亚运会大家庭的一名成员。比赛前,她为队员们认真检查器械,比赛中,她担心队员们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悄悄背过身去……她告诉关心她的记者,经过8年漫长的治疗,阿廖沙已经逐渐康复,“我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带儿子到医院去检查,然后听医生说,‘阿廖沙很好’。”最让人们吃惊的是,尽管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但丘索维金娜并没有打算告别体操赛场,在广州期间,她仍然和队员们一起训练,她说:“体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从没想过离开它,我想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如果身体允许,参加2016年奥运会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离奖牌很远 但他站在这里

        31岁的东帝汶举重运动员雅辛卡·巴罗斯结束比赛的时候,许多运动员还剩一次试举。抓举70公斤,挺举90公斤,总成绩160公斤,这个成绩别说是在男子77公斤级比赛中,就算是女子最轻级别48公斤级,冠军王明娟的成绩也要比他高不少。但是这个皮肤黝黑的东帝汶汉子在走下比赛台时,没在一点沮丧的样子,他的脸上带着骄傲的表情:有没有奖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经站在这里。

        巴罗斯是一家公司的保安队长,此前他从没有接触过举重,只是在健身房中练习过卧推杠铃,那是残奥会举重比赛中的项目。为了参加亚运会,三个月前,巴罗斯开始练习举重。每天8时到17时,他要去公司上班,下班后再骑自行车到训练馆训练3个小时。所谓的训练馆是一间小房子,里面只有一副杠铃,他和教练甚至连练挺举需要的支架都没有,只能从地上抓起杠铃练。虽然成绩排在倒数第一,但是巴罗斯丝毫没有感到沮丧,他胸中充满了自豪,亚运会使他成为家乡的大明星,在他比赛的时候,他的家人和邻居都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他的比赛,还不断地发出惊叹声。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在他告别亲人来广州之前,他的小儿子摸着他胳膊上的肌肉说:“爸爸,你真强壮!”(本报广州11月22日电照片均选自新华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