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叹网络威力的同时,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很多网络现象往往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出自背后隐藏的推手,他们已经自成体系,分工明确,有策划、有公关,甚至还有打手,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11月7日《焦点访谈》)
水军们的行踪之诡秘,战斗力之强悍,影响力之深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所谓网络水军,即受雇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为他人在网络上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他们为推动一个话题,常常需要成千上万人来共同完成,以此获得更广泛网友的注意。
在2007年刚开始口碑营销的时候,水军们大部分在论坛活动,这些水军通常都是各个论坛里资深的老网民,水军们平时在论坛里通常不显山露水,只是经常会参与一些话题讨论,做一下简单的回复,发表一些自己简单的意见,但是,一旦出现敏感的新闻事件,这些水军就集体浮出水面,他们隐蔽在网络幕后,熟稔网络运作的潜规则,并以此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灰色产业模式。
水军们的行踪之诡秘,战斗力之强悍,影响力之深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近一段时间,蒙牛员工涉嫌雇佣网络公关诋毁伊利、方舟子与肖传国的隔空对战、360和腾讯的论坛交锋、以恶心为卖点的“小月月”突然蹿红,让网络水军这一隐秘势力的强大煽动力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网络水军的泛滥,也是网络公关领域混乱无序的一个侧面,而网络舆论的走向也是处于这些网络公关与推手的操纵之下。
即使按照每帖5毛钱计算,一个月下来收入也可以达到两三千元。
互联网上究竟有多少水军?恐怕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网络上有明目张胆的“中国水军司令部”、“水军大本营”、“中国网络推手联盟”……在中国网络水军网(51shuijun.net)的主页上,冠冕堂皇地写道:我们是由中国网络推手联盟官方组建的一支专业的正规网络水军团队,亦是国内水军成员最多、执行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网络水军团队。目前,本水军团日发贴量可达10万,只要一声令下,倾刻间就能将您的信息准确传送到网络的每一个角落。
在单位,小透是一名普通的行政人员;下班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水军。在接受记者的网络调查时,小透表示,自从2009年成为一名正式的水军之后,经手成功运作的商业造势案例已无数,国内几大论坛基本上都留有自己的足迹,精心设计的好帖子,最多一天可以得到五六百条回复,做过的品牌根本数不过来,即使按照每帖5毛钱计算,一个月下来的收入可以达到两三千元。
之所以加入到水军队伍,是因为小透认为,水军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职务优势明显,如果做好了收入也很可观,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他越发觉得这份兼职工作就是一台赚钱机器。至于舆论导向,“我管他那么多?反正我不干也有的是人在干。”小透毫不在意地说。
对于负面信息,水军可以让其一夜之间铺天盖地或销声匿迹。
据央视曝光,在商业竞争上,网络推广公司采用的炒作手段都是“两手抓”:即提供网络推手的同时,还提供网络打手。也就是说,在炒作一个公司知名度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对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同价位的产品进行一定打压,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网络口碑相传、病毒相传,把服务商家的品牌的关注度大幅拉升。
网络推广公司几乎控制着国内所有的主流论坛和大量的网络水军,这足以操纵舆论,对于负面信息,水军可以一夜之间让其销声匿迹或者铺天盖地。网络推广公司还有一项业务就是“危机公关”,通过收买网站的编辑人员,他们可以删企业负面新闻、删百度链接、删谷歌快照,对于一些小网站,更可以通过后台技术直接把信息删掉。这些水军的作战能力,已经大到足以影响甚至扭转公众舆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网络编辑告诉记者:“许多把持着重要频道的网络编辑,其实都是半个水军的身份。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又有人给钱删帖子,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在水军的翻江倒海下,已经变得浑浊不清。
水军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膨胀,难道真的没有法律来约束吗?在北京华辰律师事务所迟庆福律师看来,尽管这种行为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但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并且违反了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也可以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迟庆福表示,这些水军在领取任务的时候就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编造虚假新闻或者信息侵犯其他公司的名誉权等权利,那么在明知的情况下仍然从事上述行为,不顾其他公司的合法权利,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某些公司利用网络,对竞争对手在商品质量、制作成分等方面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那么这些公司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所以网民在领取类似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行为的性质,自己行为对其他民事主体合法权利的侵害程度,三思而后行。
过去,人们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公众自发的性质,所以应该更接近于社会实际,更具可信度。但如今时代不同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在水军的翻江倒海下,已经变得浑浊不清。在幕后推手们毫无底线的水军大战中,人们已难以分清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唯一的心得就是谁的话也别信。这种信任危机的产生,不论是对牵扯其中的相关行业、企业以及个人,其实都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