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岁的四川省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从1981年在南充农学院毕业起,先后在8个乡镇基层工作,其中任乡镇长、党委书记16年。2005年,他被确诊为肝癌,先后做了19次手术,仍然坚持工作在基层第一线。被群众称赞为“营山焦裕禄”。
组织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文建明先后被组织委派到4个“问题乡镇”、“困难乡镇”担任“一把手”。每次都愉快服从安排,迎难而上,他说组织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渌井镇是文建明去的第一个乡镇。当时,镇上债台高筑,仅外欠吃喝款就高达20多万元,干部职工心灰意冷,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针对这些状况,他从规范财务管理入手,强力推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半年时间就还清了欠账,理清了财务,使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2001年4月,组织上又安排文建明到新店镇。
文建明一上任就去鲜鱼村。一听要去鲜鱼村,为他带路的两名镇干部借故遛了。刚到村口,就遭到100多村民围攻。文建明和颜悦色,反复诚恳地请大家说心里话、提意见。经过几个回合的对话,乡亲们渐渐围到他身边,摆起了“龙门阵”。十多天后,终于理清了村上的账务,退还了多收农民的钱,调整了村支部班子。在乡里的扶持下,村上当年就建成了养鱼示范片,养鱼产值达80多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鲜鱼村”。有了鲜鱼村的转变,文建明带领一班人在全镇开展作风整顿、依法清理欠款和场镇建设等工作,新店镇很快实现了由乱到治,一举甩掉了“落后帽子”。
2003年3月,一纸调令又把文建明派到了城南镇。城南镇是个城郊镇,但人们称它是“城烂镇”。那里财务混乱,每个干部手头都有一摞账单,镇上债务高达2000多万元;人浮于事,干部无所事事,经济发展缓慢,社会治安混乱,“打架斗殴天天有,群众上访像赶场”。
面对这个“烂摊子”,文建明想,不改变城南镇的面貌,就对不起群众,对不起组织!经过半个多月的调研,他找准了城南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胆地烧了“三把火”。
针对“财务混乱”,他推行村财镇管、钱账分离,给群众一个明白。一个月下来,糊涂了多年的村级财务一清二楚。
针对“人浮于事”,他打破干部铁交椅,实行绩效考核,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乡镇工作因事设岗,全体干部竞争上岗,落聘人员另找门路,村组干部兼职兼薪。
针对“歪风邪气”,他开展文明教育,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创办镇、村“文明教育学校”,半年一次群众评议,年底评选“十好文明户”。
对出群众满意的好“下联”
总结多年的基层工作,文建明有个经验之谈:干部服务群众,好比对“对联”,群众提出的问题是“上联”,干部的真情服务是“下联”。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是为群众服务的,群众是我们的亲人,群众给我们出了“上联”,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对出“下联”,对出好“下联”。只有对出好“下联”,才无愧于党组织,无愧于人民群众!
到城南镇后,为发展蔬菜产业,镇上举办了专门的技术培训班,还把培训班办到村社、院落。镇干部每人找一户结对子、搞示范,协调解决资金、肥料、技术、销售等问题。文建明还把自己的工资拿给走马村村民李兴支作本钱,帮助他家种起葱、蒜苗,一年下来,他家收入8000多元。第二年,又有200多户群众跟着种。
产业发展起来了,一些村运输农副产品又成了大难题。每到收获季节,蔬菜运不出去,只好拿来喂猪,挣不到钱的村民又心疼又伤心。怎么办?筹资修路!为了筹齐资金,他到成都、上海、深圳等地找乡友四处“化缘”。为了加快修路进度,他和班子成员轮流奋战在工地。半年后,贯通六个村、惠及两万多村民的环形水泥路全面建成。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种植蔬菜、经果林近万亩,建成农资供销、饮食服务、建材加工、农机钢材等5条商业街,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郊特色经济示范带。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80元,7年翻了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