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11月15日电 今日上午,曾30次进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考察队队长夏训诚,公布了此次罗布泊科学考察的初步结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今年是彭加木烈士殉难30周年,广州市白云区委、白云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联合举办了彭加木纪念碑奠基仪式暨重走彭加木探险之路科学考察活动。活动自10月16日至11月13日,历时29天,行程达6500公里,取得了七项初步科研成果。
第一个科考成果:对“大耳朵”图像有了新认识。1980年5月夏训诚首次在美国一位科学家家里看到一幅用卫星拍摄的类似人类大耳朵的图像,才知那就是让他魂牵梦萦多年的罗布泊地区。这幅著名的“大耳朵”图像由此成为全世界对罗布泊的概念认识。但此次科考对其进行了纠正。
科考队利用雷达技术能够透视极端干燥盐壳层的能力,发现了被罗布泊西湖覆盖的罗布泊古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证实了罗布泊古湖泊面积远远大于“大耳朵”范围,罗布泊古湖呈圆形封闭状态,而非现在人们看到的“大耳朵”状。
夏训诚研究员认为,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雷达图像上表现了明确的6个条带。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强烈萎缩湖面快速缩小,盐份快速结晶析出;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相对较弱的萎缩,含盐量较低。
一个更重要的发现是:此次野外考察中,他们找到并确认了罗布泊东湖的北湖岸线。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远远大于我国在1958年认定的罗布泊湖为5350平方公里的面积,罗布泊古东湖面积应该超过1万平方公里。
第二个科考成果:对罗布泊地区环境变迁有了新发现。从科考队此次在龙城、白龙湖和三垅沙等雅丹地貌发现看,这里在距今9万至13万年前,均为湖底,海拔高度820米左右,说明当年古湖泊的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当时的罗布泊不仅汇聚了塔里木河的来水,同时它还接纳了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来水。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他们从湖心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和微量元素及微体古生物化石的不同,将近万年的罗布泊环境变化划分出8个阶段。这为其中小河墓地和楼兰古城之间人类活动为何缺失找到了根据。因为在那段时间,罗布泊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干涸事件,当时东西湖全部干涸,人类无法在此生存,所以目前找不到那段时间人类在此活动的踪影。
第三个科考成果:找到了雅丹地貌成因及沙尘暴尘土出路。罗布泊地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是仅次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我国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雅丹地貌形成的的营力是风蚀作用大。而此次科考中他们发现,除此因素外,雅丹地貌的形成还存在流水侵蚀的作用。龙城雅丹分布区内,土丘高约15至20米,除东北风的吹蚀外,附近山区的突发性洪水,对它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雅丹地貌被侵蚀的尘土去了哪里?过去科学家曾认为塔里木盆地发生的沙尘暴不会将尘土带到内地,因为新疆是个自然状态的山环地。但日本筑波大学的观察发现,塔里木盆地发生的沙尘暴,两天后沙尘可以飘到东京上空。由此可以认为,罗布泊地区是我国沙尘暴源区之一,它被刮走的尘土一部分成为西北黄土高原,一部分成为昆仑山黄土的来源。
第四个科考成果:首次获得了罗布泊地区系统气象资料,通过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
参与此次科考活动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勇介绍,自去年起,他们在哈密至罗布泊镇沿途安装了三个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要素。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分析,他们发现罗布泊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蒸发能力却超过4800毫米。从现有我国年降水量和蒸发量资料看,过去我们都认为极端干旱地为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可现在的情况是,罗布泊地区蒸发量远远超过托克逊县,是名符其实的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
第五个科考成果:在罗布泊生物多样性研究上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成果。过去的科考工作中,对这一点涉及较少,许多工作没有开展。此次科考发现,随着干旱化和盐渍化的发展,罗布泊地区生物多样在不断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的影响。
参阅前人的考察成果,他们知道罗布泊地区有两栖类动物一种,爬行类七种,鸟类96种。但因为罗布泊的迅速干涸,动物种类正在逐渐减少。
罗布泊地区现有的植物区系全是荒漠植物,植物种类贫乏,不仅稀少,也缺少特有植物。近百年来,大批植物种类消失,目前仅存有13科27属36种荒漠植物。这些植物为了适应盐碱和干旱的环境,进化出了特殊的生理结构。
让科学家感到奇怪是罗布泊居然有绿洲里才有的一些昆虫,如飘虫等。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昭志介绍,罗布泊地区夜里飞蛾很多,在植被几乎没有的状况下,有如此多的飞蛾让人不可思议。他们此次记录昆虫11目,种数在70种以上。尽管这里水资源贫乏,但水生类昆虫并不少见,这类昆虫都会及时采取休眠方式度过干旱,适应干旱的荒漠。
而微生物专家通过调查也发现,这里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极端环境微生物类群,这为今后深入研究找到了方向。
第六个科考成果:在楼兰古城东发现了大面积农耕遗迹。通过卫星遥感照片,科学家们发现在楼兰古城东雅丹地貌里有规范的方块地。经过实地考察后他们发现,楼兰遗址东10多公里,接近孔雀河处,有大面积农耕遗迹。这里有明确的渠道、田块,特别是科学家从中采集表土分析后发现,存在有大于47.6μm的孢粉,这是该地区曾被人为耕种的有力证据。
第七个科考成果:在小河墓地附近发现了古城。1934年贝格曼发现“有一千口棺材”的小河墓地后,这里一直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这些棺材里的人是从何而来的。特别是2004年经过考古挖掘后,考古专家并没有找到附近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这些人从何而来再次成为一个谜。此次通过遥感技术,科学家在小河墓地西北发现被沙漠掩埋了一半的一座城墙,通过考察发现这个古城城墙年代大约在公元400至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根据城墙体年代和初步发现的文物类型以及地理位置,有可能是在文献中记录的“注宾城”。该古城遗址的隶属、职能等,还有待于详细的考古发掘工作,但从目前看,该古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