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农业电视节目不能缺失人性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14日 07版)

        导读  农业电视节目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其主要受众是农民,农民这一群体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节目中强化人本意识,崇尚人文关怀,将人性化的传播理念贯穿节目始终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对农电视节目存在着忽视受众主体地位、人性化缺失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农业电视节目最主要受众是农民,农民思想相对保守,受教育水平不高,同时,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农村受众开始分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节目,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受众这种心理、兴趣、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在节目制作中树立人本意识,崇尚人文关怀,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将人性化的传播理念贯穿到节目制作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对农电视节目存在着人性化缺失,忽视受众主体地位的弊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目内容:对农电视节目的主体是农民,理应展现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新时期农民的风采,帮助农民处理生活中的切实问题或困惑,农民才是对农节目真正的主人。而有的电视节目却以领导为中心,政策性宣传、经验性报道、领导参加会议等充斥电视屏幕,这种报道忽略受众,缺乏贴近性和实用性,流于空泛。

        2.创作观念:有些对农节目的采、编、播人员在身份上没有和农民产生认同感,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给农民送福音的心态,主观认定农民需要什么样的节目,就向他们铺天盖地地发布各种科技信息和致富信息,这种脱离农民实际,远离农民生活的对农节目,必然要失去受众的关注。

        3.节目适用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别,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十分明显,对于一些农业科技类节目,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不具有相对的适应性,当地的农民面对这些先进的科技知识,也无法改善自己的农业生产,因此收视效果不好。

        4.表现形式:农民文化水平低,观看电视有自己固有的通俗性,农村电视节目特别是农技信息类节目专业化色彩过于浓厚,也会导致农民对节目中的内容一知半解,失去收视兴趣。

        5.信息反馈机制:电视媒体是一种快餐文化,具有瞬息即逝的特点,农民很难通过电视学会技术,掌握完整的信息。有些农业电视节目只是一味地灌输信息,却没有建立和提供反馈的机制与条件。当农村观众对节目中的内容产生疑问或者产生兴趣想深入了解的时候,往往苦于没有渠道。这种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往往会导致信息失效,降低节目的传播效果。

        鉴于此,我们必须研究受众心理诉求,强化对农报道的人性化关怀,满足受众需要,提升对农报道的效果。

        1.内容上强化服务功能,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农民服务,提供各种信息与知识,是对农节目之本。调查显示,农民收看农业专题节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信息服务,能够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源。农业电视节目必须搞好调查研究,多作些“实打实”的文章,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强化服务功能,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节目内容,解决他们最迫切的现实需求。

        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台接近性优势,增强针对性,本着服务一方人民的目的,制作一些符合本地农民口味的节目,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差异、不同生活条件的农民受众的需要。

        尽量用农民身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语言口语化,突出“农”味和“乡土气息”,赢得农民受众的心理认同。

        2.创作心态上树立平等意识,增强亲和力:传播学理论早己确立了受众的主体地位,揭示了受众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对农节目的对象是目前还处于社会弱势的农民,更需要我们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形式,在节目中注入人文关怀,以人为中心,平等沟通、用一种平视的视角与他们交流。

        在采访过程中,以百姓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作切入点,关怀每一个受访对象。具有亲和力的采访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被采访者的积极性并消除其紧张感。主持人要走出演播室,到农村中去,亲身体验新农村新风貌,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对农业的切身体会,在播报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以声传情、以情感人。

        3.形式上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风格:由于农民这一受众群体普遍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生活习惯与都市人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农电视节目在编排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风格。

        在语言的运用上多用通俗易懂、农民能够理解的语言,减少学术性太强、太专业化的语言。充分运用三维动画、表格、情景再现、特技处理、音效等多种表现手段,增强可视性,使抽象的科技知识更加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叙述方式上,讲求娱乐性,尽量故事化、生活化。通过悬念、冲突,让知识在悬念的破解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牵引着观众一起去探秘,满足观众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知识,普及农业科技。

        4.重视播后服务,创建反馈渠道:对受众而言,有兴趣就会有关注,有关注就会有要求,有要求就会有反馈,在反馈得以满足时,新的传与受会重新开始。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应及时调整传播信息的速度、策略等。

        农民对对农节目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节目的反馈要求也有所加强,他们渴望加强与节目组的联系。播后服务是节目延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利用电话、短信、或在节目中设置专家作答的方式,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通过反馈,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使媒体不断调整自己,以保证节目适销对路,处于“永动”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宣传教育中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