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深圳,是一个文化的狂欢节。在这一个月,读书,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和激动人心的乐章。
11月1日是深圳第十一届读书月拉开帷幕的日子。403项与读书有关的精彩活动,将使深圳人再一次沉浸在文化节日的盛大狂欢中。
从2000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拉开序幕到今天,读书月走过了难忘的11个年头。一项读书活动能够守望和坚持11年,这意味着什么?深圳读书月特别顾问、北大教授谢冕作了这样的解读:“读书月的持续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不折不挠的文化攀升。”而作为这项活动的肇始者和操办者,深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对读书月有着更为深刻的解读。他说:“读书,是深圳这座城市‘高贵的坚持’,也是深圳千万市民的‘幸福的享受’。”
而让记者印象更深的是,对于这项活动11年来走过的每一个历程,每一个细节,王京生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充满感情。
一座买书创纪录、读书排长队的城市,有了自己的读书月
催生读书月的,是深圳人在阅读上的“先知先觉”。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来深圳的人都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实现梦想的动力,就是不断的知识更新和信息滋养。正因为此,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追求就更加自觉主动,这座青春都市也就有了巨大的读书热情。王京生说,有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一是1996年11月的第七届全国书市。全国书市,这个曾被别的城市认为是亏本买卖的“烫手山芋”,在深圳变成了“香饽饽”:开幕当天前来参观购书的市民多达10万人!短短10天,深圳书城销售额高达2177万元,一举创造了5项全国纪录。
二是深圳当时的图书馆现象。王京生记得原来在北京工作去北图查资料时,北图经常是门可罗雀。可是来到深圳后发现,这里的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年轻人都排着队进去读书。
王京生说:“深圳市民的读书热情和求知渴望,引发了我们的深深思考。作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我们应该在市民阅读行为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也许,举办专门的读书活动,正是一条绝佳路径。正在此时,市图书馆副馆长刘楚材也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立‘深圳读书节’的提案》,与我们的设想不谋而合。2000年4月,我们向市委宣传部递交《关于在我市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报告》,不久,市委宣传部正式批复同意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
一路风雨同行,读书月拥有“全世界最高级的顾问团队”
读书月的设立,被媒体誉为“深圳人的又一创举”。
“创举,就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借鉴。”王京生说,“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办好读书月?我们为读书月请来了‘全世界最高级的顾问团队’。”于是,深圳市的老领导李灏、厉有为等同志成了读书月的总顾问;饶宗颐、金庸、陈佳洱、谢冕、余秋雨、牛憨笨等在文化界、科技界享有盛誉的一批名人成了读书月的特别顾问。王京生欣慰地说,“每年读书月启动,这些对读书活动情有独钟的老领导们只要在深圳,一定会准时参加。而读书月的特别顾问,那些德高望重的鸿儒大家,他们为读书月不遗余力,或登坛开讲,或推荐好书,或策划创意,或题词赠字,总给我们许多收获和惊喜。他们成了读书月这一品牌自觉的传播者、真诚的推广者。”
王京生还向记者回忆了金庸先生来深圳参加读书月活动的许多感人故事。“我们安排金庸住五洲宾馆,他一直说这里太高级了,住商务酒店就可以,还要自己付房费。我们给他讲课费,他更是分文不收。逛书城时,他坚持要自己掏钱买书。”金庸先生说:“我应该对深圳文化有自己的贡献。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有如此欣欣向荣的读书尚学风气,是我没有意料到的。”
一群敢于担当的人,推动读书月“拾级而上”
十年来,读书月的阅读理念不断推陈出新。这些经过精心策划和思考的主题,清晰地勾勒出了深圳这座城市全民阅读的历史变迁。
王京生给记者谈了确立每届读书月主题的思考和意义。首届读书月提出“营造书香社会,共创美好未来”,第二届提出“探求科学真理,弘扬人文精神”,第三届提出“建设公民道德,实现文化权利”,第四届、第五届提出“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前几届属于读书月的造势阶段,场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丰富多彩,让市民逐渐熟知了读书月。第六届到第九届属于巩固成长阶段,提出“阅读·进步·和谐”作为总主题,每年再设年度主题,如“实实在在读一本书”、“我阅读·我快乐”等,在阅读已为市民所广泛认可的前提下,我们关注着市民的阅读感受。
从首届的50项活动、170万人次参与,到第十届的372项活动、900万人次参与,读书月的发展轨迹,犹如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
王京生动情地说,十年磨一剑!正是一批敢于担当的人,一群热爱读书的人,把“读书月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办”,推动着读书月拾级而上。一批同道,多年如一日地把读书月当作一种崇高追求,成为读书月的中坚力量;作为读书月的总承办单位,原来的新华书店,现在的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以及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始终在充满创意地开展工作;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工青妇等单位也在各自领域尽心尽力。
王京生认为,读书月的成功举办,媒体的力量也不容忽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陪伴着读书月一路走来,一路传播,当其他媒体聚焦深圳的经济指标时,他们目光灼灼地关注着深圳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了对深圳人的精神品位的一种尊重。
“一个文化品牌的创办与坚持,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激情,正是一大批单位和一大批人的用心浇灌,才让读书月独树一帜、闻名遐迩。”王京生说。
一座30岁的城市,以10年打造文化品牌构筑文明样式
“今年,读书月进入第11个年头。很多人心存疑虑,读书本是个人的行为,一个城市为什么要以读书月的形式去推动?深圳才30岁,何以把全民阅读活动坚持了十年之久?”记者向王京生提出了这个心中积蓄已久的疑虑。
王京生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被赋予不断探索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深圳用十年时间,持之以恒地开展读书活动,说明了读书活动在深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说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和全市的一种基本态度。历届市领导都精心呵护着读书月这一品牌,总抽空出席重要活动,而他们本身也是城市全民阅读的领航者,有些市领导在调离深圳时,行李中最多的就是书。
王京生说:“中国有句老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业长’。站在今天公民社会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的文化权利,基本文化权利要得到保障,就要让每个人都读好书。读书月,正是市委市政府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责任感与广大市民积聚已久的文化需求激情碰撞的产物。在2001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成了多年来我们开展读书月活动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读书月的举办,不仅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更表明深圳对未来的志向,不急功近利的远大抱负。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过去10年,正是城市品格形成的关键期。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这个关键期,读书月伴随着深圳人走过了十年,这是用“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除粗俗”的十年。而今,“以读书为荣”已成为我们的价值理念,“以读书为乐”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的确,记者感到,深圳虽然缺乏历史文化的积淀,但深圳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创造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奇迹。而奇迹,正是读书月等活动共同缔造的。去年,这座曾被戏称“文化沙漠”的城市,荣膺“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赢得了国际知识界的认可。
王京生最后充满信心地说:“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深圳筑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通过阅读,我们还在走向一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在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
(本报深圳1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