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上海世博会成果转化特别话题

    实现“海宝”的梦想

    ——写在即将告别上海世博会之际

    作者:李广斯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30日 04版)
    图为游客在上海世博会信息通信馆用手持终端收集大屏幕上的“梦想”。资料照片
    集降温、收集雨水等功能于一身的阳光谷在室外喷雾中形成倒影,如梦似幻。CFP供图

        2010年10月29日,距离世博会闭幕还有两天。到这一天的18时,累计进入世博园的参观者已超7226万人次。

        且不说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世博会各类工作人员,网上世博会还有数以亿计的参观者,各类媒体世博报道还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就是这7000多万人次的参观,该激发出多少世博感慨和世博梦想?

        举办1998年世博会的里斯本也曾有一个独特的梦想:让世博会在“垃圾场”上创造奇迹——葡萄牙里斯本东部边缘的特茹河畔,曾长期处于遗弃和衰败之中,以世博会为动力, 里斯本人使这一地区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善,形成了里斯本的经济增长极核之一。放飞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也是带着梦想来到我们身旁的——它以汉字的“人”作为创意点,寓意“人”对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理想;寓意“人”对经济繁荣、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赞颂;寓意“人”对城市科技创新无限可能的期盼;寓意“人”对城市社区重塑的心愿;寓意“人”心中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的愿景。

        我们能够把“海宝”的梦想,以及我们因上海世博会而产生的千千万万的梦想变成现实吗?

    实现文化梦想,从包容与理解起步

        上海世博会期间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是哪个?

        答案既不是预约券一票难求的中国馆,也不是排队最多时长超过12小时的石油馆,而是由43个非洲参展方组成的非洲联合馆。

        和许多参观过非洲联合馆的人的感受相似,教师王伟刚带着女儿看完非洲联合馆后说,非洲的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都很有特点,耐人寻味。王伟刚10岁的女儿王梓说,将来她很想到非洲看一看。

        世博会期间,音乐、歌舞、戏曲、舞台剧、行为艺术,乃至各国艺术家与世博观众互动时的肢体语言与微笑,都成为上海世博会令人难忘的风景。“上海世博会为来自非洲、中东、南美及大洋洲的表演者,营造了一个世界级舞台,只要你看到他们的演出,就能感受到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自信与从容。”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说。  

        如果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让我们沉静省思,那么,它的另一意义,就是让我们习惯并建立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来自北京的IT软件工程师何宇对德国馆展出的精密制造机械印象深刻。他说,德国人做事很严谨,不管是馆里展示的传统刀具,还是科技含量高的汽车等,都体现了这一点,令人钦佩。 

        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我国著名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应邀就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表演讲时指出,在当今世界,孤立的民族文化是难以存在的,单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同文化只有以开明开放的态度互相包容,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有包容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学习,有学习才有进步。

        从容大气与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打开发展和繁荣大门的金钥匙。

        我们在文化的多样中吸收营养。英国馆的前卫,沙特馆的宏大,日本馆的精巧,美国馆的思辨,让我们萌发新奇的创意;意大利斯卡拉爱乐乐团的交响乐,美丽萨摩亚少女的“湿婆舞”,所罗门群岛的排箫演奏,让我们体味不熟悉的多彩;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墨西哥的“羽蛇神艾卡特”石碑,捷克的“幸运”青铜浮雕,让我们领略历史人文的气质。

        我们在平等的互融中增强自信。进入意大利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大的“福”字;芬兰馆形如“冰壶”,其中文名字来自于中国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波兰馆的镂空外墙,融入了中国的剪纸元素……文化的融合在精心构思与偶然碰撞间减少了隔膜,创造了美好,培育了信心。

        我们在谦和包容中更好地表达自我。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电影《和谐中国》中,未来中国的城市形象,是水墨晕染下的东方“桃花源”。这部“呈现中国人朴素梦想”的电影,体现了当下中国自觉的思考:恰逢中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受到世界关注与肯定的历史时刻,曾经为西方强国展示工业文明的世博会,在拥抱中国的同时,也对东方智慧与中华文化充满期待。此时,我们不仅已明确自己的选择和朝向,而且知道了该如何准确得体地向世界表达自己——表达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和继承,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思考。

        我们在观点交流碰撞中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反复设问时,智利馆把自己的主题锤炼为:“城市就是纽带”;而美国馆表达的是,“城市就是我们”;俄罗斯馆的主题则是“孩子们喜欢的城市才是更美好的城市”……对于城市的理解竟然如此丰富多彩,但不同的理念又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城市的主体是人,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科学发展的理念,经过5.28平方公里世博园的生动演绎,在上海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将结出更加甜美的硕果。

    实现生活梦想,幸福感需要不断追求

        穿行在浦东南路上,“老上海”刘建勇在高兴之余也有另一份复杂心情。窗外,街道宽敞,绿树成荫,天高云淡,空气清新,他为世博给上海带来的变化而高兴。但是,不久前因拆迁从老城区搬到边远城区,虽然住房面积增大了不少,但生活购物还很不方便,进城的交通费用又增加了不少,他盼望自己的生活因为世博而变得更加幸福。

        不知刘建勇有没有注意到,经历着世博洗礼的上海,正在把百姓的幸福感受摆到城市发展目标中最突出的位置。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在多次进出世博园后说,在后世博时期,上海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将聚焦六大重点领域: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加大对郊区大型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三是继续加大公交优先战略实施;四是加快城中心旧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五是加快提升上海饮用水质量;六是加大垃圾减量化水平,提高环境质量。“归根到底就是要惠及民众,让我们的城市经过世博洗礼有所提升,向更宜居的方向发展。”黄融的话真好像是在与刘建勇直接谈心。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只有18%的人口生活在城镇。而世博会来到中国的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近一半。据测算,今后20年内每年大约还有1400万人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是否宜居是一个关系亿万人幸福的重大课题。

        城市追求幸福的努力永远不能停歇,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使自己更“宜居”。

        一直习惯把“进城”叫做“去上海”的松江人现在发现,坐地铁到上海商业中心徐家汇只需半个多小时;一直“孤悬海外”的崇明岛居民,即将在家门口迎来高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世博还未落幕,上海已公布了一系列后续规划:今后5年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全市地铁运行总里程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延伸突破至600公里;社保方面,上海已有百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小城镇综合保险”,“镇保”将进一步向被征地农民聚焦;教育方面,上海正在郊区集中建设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建配套学校,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郊区转移,而所有在沪农民工子女均已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公共租赁房的保障范围则拓展至“常住人口”…… 

        一幅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画卷正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

        本届世博会上,有很多城市都借助世博会的平台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城市交往。以技术会友、以文化会友、以经济会友,成为世博园内城际交往的主要议题。与此同时,上海世博会以及中国正在加速扩张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已经被置于国际“镜头”之下和议程之中。借助世博,中国城市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表现自己。这样的舞台,是中国城市发展所必须经历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告诉中国城市什么叫幸福,也启迪中国城市如何不断创造居民的幸福。

    实现经济梦想,低碳与可持续深入人心

        二战前,世博会热衷展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科学、工业、建筑等方面的发明创造;二战后,世博会开始反思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等工业和科技发明;近年来,世博会更多传递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借助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世界向我们近距离展示了发展的潮流和转型的理念。

        今年教师节的上午,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成都活水公园成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创新班的生物课堂。该校教师边走边启发学生思考:污水处理有几个环节?取水为什么要有落差?取水过程中,如何做到节约能源? 

        我们相信,世博园的经历,不仅让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同学们思考节约能源的道理,也会促使他们思考:不能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否谈得上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才能让城市持续发展且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才能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到英国馆的低碳餐厅吃过饭的人可能记得:这里,有用饼干做成的餐盘,用巧克力制成的筷子,水果皮冰冻后用作容器,全部食材由有机农场提供,烹饪使用太阳能,厨房垃圾经生物炉处理后可用于发电、发热,灯具由啤酒瓶做成......

        在世博园内的可口可乐快乐工坊参观过的人可能记得:这里有一种名叫“植物环保瓶”的新型低碳包装,由高达30%的植物原料制成,可100%循环再生,是环保包装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在世博园的夜色中走过的人可能记得:当璀璨的世博轴照亮夜空,6个阳光谷如争奇斗艳的喇叭花争相绽放的时刻,点缀其中带来梦幻效果的,正是LED绿色光源,在整个世博园内,这样用于照明的LED芯片多达10亿颗。而LED比普通白炽灯省电90%左右。

        低碳与可持续的理念,已经随着7000万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了上海世博园。将来的某一天,在全国任何一个角落,在适宜的土壤和温度湿度条件下,这些理念将会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上海世博会留给中国的启发非常之多。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它告诉我们何为可持续发展;它告诉我们如何不断改善人类在城市中的生活。如此太多的启发,我们学习要抓紧,学了一定要用!

        有了学而用之,世博会就将成为上海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就将成为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0年10月21日,离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落幕还有10天。上海外滩的光明大厦观光平台,“智慧点亮城市《世博·城市·未来——2010个为什么》征集活动”启动。这个活动,动员青少年把在世博园里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悟、思考与幻想,特别是他们对未来城市、将来世界的种种疑问和猜想,形成“无数个为什么”,从中遴选出最有创意和最具代表性的“2010个为什么”,请院士、专家们解答。

        谁也无法否认,走进世博、热爱世博、学习世博的这一代青少年,将在围绕“世博·城市·未来”提出“无数个为什么”和破解“无数个为什么”的过程中,成长为推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至此,如果有人问我们,世博结束后,我们应当让“海宝”到哪里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回复:“海宝”已经深藏于我们的心里,衡量着我们的发展是否科学和可持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