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达人秀”何以成为文化事件

    作者:刘巽达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26日 03版)

        《中国达人秀》精彩落幕。这档被誉为“绿色选秀”的娱乐节目,已然成为文化事件,引出各种热议。

        热议之一,草根明星。美轮美奂的舞台和五光十色的荧屏,似乎从来都是为美男美女、名男名女设置的,这已经铸就了从编导到观众的集体无意识。由于这种集体认知,形形色色的“秀”和“赛”,基本不离窠臼,无论如何热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蛰伏的隐患也由此而起:在千人一面的现实环境下,要夺人眼球,要抢收视率,就有人选择突破底线、高调出位。而一旦这种选择达到了吸引眼球的功效,就会引来群起效之。所谓的“三俗”,就是同质竞争的产物。

        “达人秀”恰逢其时地进入视线,给我们一个极具意义的启发:舞台和荧屏,不应专属于美男美女、名男名女,同时也可以属于丑男丑女、凡男凡女。由于后者离我们更近,与我们呼吸与共,他们的成功,必将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增添无限活力,激发“小人物实现大梦想”。让草根明星在绚丽舞台亮相,这个巨大反差,差不多注定了节目的部分成功。可喜的是,诞生于上海的《中国达人秀》,将“舶来模式”与“本土创意”有机结合,完成了选秀节目的华丽转身。

        热议之二,人文情怀。虽然有人质疑是否将《达人秀》整成了《感动中国》,但更多的观众愿意看到节目中的这份感动。才艺固然重要,但才艺的高低,更多应该由专业人士评判,而普通观众的热情投放也要寻找出路。“才艺”与“故事”的较量、平衡、取舍,是《中国达人秀》的一个看点。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如高晓松这样的专业评委,也往往在基于“专业水准”因素的打叉后,又自我否定地高喊“Yes”,让选手晋级。评委们用感叹、用眼泪、用赞誉,匍匐于草根明星的人文情怀下。当断臂钢琴手用脚趾奏出天籁般的音符,当流浪歌手与生死相依的爱犬交相展喉,当孔雀男为了失忆病妻整出奇特发明……所有被拨动的心弦,能够毫无倾斜么?这是对真善美爱的倾斜,而真正的才艺,正是真善美爱的勃发。

        《中国达人秀》的诞生,具有宽广的辐射力:关乎民生娱乐,娱乐道德,主持理念,电视革命,雅俗之争,原创山寨……正因为牵涉到如此多的“关乎”,我们才有深刻解剖的必要。是的,我们有理由给予足够的欢呼,但欢呼过后,不妨予以沉静的思考:如何保持品格,扩大优势,凝聚品牌,弥补缺憾;如何让草根明星们在聚光灯熄灭后,淡定地直面人生,因为美丽情怀往往与平凡人生相得益彰,一旦娱乐过后,斯人已变,“达人秀”引领主流价值观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

        主流娱乐,主流价值,主流观众,主流赞誉——这是《中国达人秀》树立的标杆。愿这次文化实验,成为中国娱乐界、电视界、文艺界的经典事件。愿未来的中国娱乐秀一路走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