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委宣传部干部 王 雪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王雪,是辽宁省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几个月来,我有幸参加了对郭明义事迹的深入采访,走近了他。他的忘我奉献、无私奉献,让我感动、让我震撼。
郭明义经常说起一个叫杨斯雯的小女孩。杨斯雯从小由奶奶带大,祖孙二人生活非常困难。杨斯雯上到小学四年级时,奶奶连给杨斯雯买书买本的钱,几乎都拿不出来了。
就在这时,郭明义从希望办知道了杨斯雯的情况,又是同情又是心疼,眼含热泪说,这个孩子,我一定帮到底。
一年之后,杨斯雯的奶奶在希望办组织的见面会上,第一次见到了郭明义。出现在她面前的郭明义一身旧工作服,鞋面上还沾着泥,完全不是她想象中的样子。她拉着郭明义,泪流满面,一肚子感激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
从2006年起,郭明义一直资助杨斯雯,生活怎么样、学习好不好、个子长高了没有,样样关心,牵肠挂肚。杨斯雯说,别人的新书包、新衣服都是爸爸、妈妈买的;我的第一个新书包、第一件新衣服,是郭伯伯买的。
像杨斯雯这样的孩子,16年里,郭明义资助了180多个。为了这些孩子,他可以倾其所有,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
他办公桌的抽屉里,静静地放着54本无偿献血证,上个月,我们见证了他第55次无偿献血。20年来,他已无偿献血六万多毫升。捐献全血,他每年捐献两次,800毫升,是献血规定的最高线。自从2005年鞍山有了血小板提取设备,他几乎月月捐献血小板。
2009年春节前的一天中午,郭明义刚从采场下来,突然接到血站的电话,问能不能马上捐献血小板。他顾不上吃午饭,急忙赶到血站,得知是一名临产孕妇出现严重融血症,急等血小板救命。
这时的郭明义从早上5点到下午2点水米未进,马上献血对身体不利,但他没对医生讲。让他献一个单位的血小板。他说:“不行啊,还有孩子呢,得确保够用。”硬是献了最高限度的两个单位的血小板。终使母子平安。
2006年,工友张国斌13岁的女儿患了白血病,刘孝强15岁的儿子患了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郭明义听说后十分焦急。他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挽救这两个孩子的命,他本人就是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于是带头捐款,还写了一份感人的倡议书,走遍全矿所有部门和班组,发动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
为了发动更多的人,郭明义还走进鞍山电台直播间,向社会发出呼吁。他急切地对听众说:“每天早上,孩子都会趴在病房窗口,眼巴巴地看着路上那些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们。孩子经常问爸爸,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治好呀?我不想待在这,我想上学……请大家都来帮帮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吧……”说到这里他已泣不成声。听众被感动了,要求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把直播间电话都打爆了。
爱心创造了奇迹。终于,张国斌的女儿与一名志愿者配型成功,获得了新的生命希望。
遗憾的是,由于没能找到合适的配型者,刘孝强的孩子永远离开了。郭明义听到不幸的消息,失声痛哭,对刘孝强说:“兄弟,对不起了,要是我能发动更多的人,也许孩子还有救啊。”刘孝强流着泪说:“大哥,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儿子是满怀希望走的……”“虽然孩子不在了,我还得好好活着,多为社会、为别人做点贡献,来回报郭大哥,回报那么多为孩子献爱心的人。”
当初,多少人说他傻。现在,他周围的人都在跟着他做这样的“傻事”。
郭明义爱心团队已有七个志愿者大队、5800多人,每天还在滚雪球般扩大。矿里的“80后”职工,大多数都参加了郭明义爱心团队。他常去寄钱的邮局职工,他常去献血的血站工作人员,他常去打印材料的复印社员工,和他有工作接触的私营业主,他帮助过的人,他资助过的学生,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加入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郭明义是充实而快乐的,他也会写上一首诗。在一首诗中,他这样写道:“我常常问自己,我究竟能给你什么?我的朋友。虽不知道这个答案,但我深深地知道,我确实能给你,那属于我的生命,我的爱……”
这就是郭明义,他永远想着,能给别人什么。他永远问自己:我还能献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