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唐山大地震》,又一次让唐山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走出影片去看现实中的唐山,无不张扬着人性的至善至美,无不凸显着民族性格的坚忍不拔,无不闪烁着新唐山科学发展的熠熠之光。
科学发展的示范之城
震后唐山,百废待兴。
就是在一片废墟上,唐山人用双手顽强地托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当走过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的峥嵘岁月,一个新的时代命题摆在了唐山人的面前:一座素有“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称的百年工业城市,一座依煤而建、因钢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一座经济结构重化、增长方式粗放的重工业城市,怎样才能走出发展的窠臼?
2006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唐山,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把曹妃甸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唐山破解唐山资源依赖的一把钥匙。于是,从2007年开始,唐山重新谋划制定了新的发展方略,这座传统的工业城市在发生裂变的同时被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围绕曹妃甸独特的吸附性和粘合力,形成贯通整个“唐山湾”的“四点一带”发展格局。以现代物流、精品钢铁、现代化工、装备制造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唐山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强力引擎。昔日让唐山人引以为自豪的原煤产品、矿山机械、普通钢材等工业产品,已被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纯电动汽车等新产品所取代;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成三足鼎立格局,风力发电、海水淡化、太阳能电池、无人驾驶飞机等非传统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唐山,已经初步走出了结构老化的恶性循环。
人民群众的幸福之城
早在2007年,唐山就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制定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唐山用“绿色增长”,又“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利用三年时间,相继关停了1504家能耗和排放不达标企业,对4591家企业进行综合治理;用两年时间拆违拆迁,基本完成震后危旧平房改造,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之盼;用一年时间,在采煤沉降区上建成了28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试验区”;用半年时间完成唐河、青龙河、李各庄河的连接改造,实现了57公里环城水系的通航……唐山在摆脱资源依赖中扬眉吐气、精神焕发。
独具特色的精神之城
“人无神,则事无力;城无神,则景无魂”。
2007年1月4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向唐山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人民币,颤巍巍地在捐款单上写下了三个字:帮一点;2008年初,宋志勇等13位唐山农民,自费赴湖南郴州抗击冰雪,“十三义士”感动了13亿人!……
从“帮一点”到“十三义士”,爱心符号已成为一个庞大群体的博爱情怀,成为唐山浴火重生后的城市品牌,凝结成了“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融化在唐山人血脉中的品格在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伟大实践中弦歌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