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8月09日 星期一

    表扬“义举”可医治“道德流感”

    记者 柳霞 《 光明日报 》( 2010年08月09日   02 版)

        本报讯 日前,杭州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伯勇救落水者,事后要求被救者找媒体宣传事迹。为此,被救者家人备感意外,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该帖引来网友和媒体的热烈讨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杨建华研究员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杨建华说,在一些人看来,要求被表扬的老伯的做法有悖于“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想法,但是老人说得很明白,自己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希望通过媒体唤起社会对好人好事的重视和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人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杨建华用“道德流感”来形容当下社会存在的道德底线下移问题。他说,此前广被社会议论的南京某路人帮助老人反成被告的判例就是一个例证――人们对于道德的判断出现了模糊、障碍;彼此间的信任开始缺失,人们之间越来越冷漠,互相的关爱和扶助也越来越少见,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开始被人们逐渐淡忘。如此现实,急需重新唤醒人们之间的信任感、责任感、道德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杨建华说,此次老人救人的现象中还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值得大家深思:现场很多年轻人看到有人落水无动于衷,最终是两个年过八旬的老人下水救人。老人的义举跟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价值不无关系――从老人的经历来看,老人受过革命锤炼和理想主义熏陶,表现出了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善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些年轻人则缺失一些起码的品行。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在当下社会为年轻人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而对老人见义勇为行为的宣传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促进作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