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8月06日 星期五

    安徽百所高校南下北上 智力对接经济转型升级

    《 光明日报 》( 2010年08月06日   01 版)

        本报合肥8月5日电 暑假期间,正是高校科研的“黄金周期”,安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南下黄山峻岭,北上黄淮平原,冒着酷暑进行项目攻关――这个学校有63名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教师,他们牵头的包括高山蔬菜、茶叶、养殖、饲料等在内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正在为安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着智力支撑。 

        “安徽农大是全省高校服务经济发展,对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告诉记者,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体系,安徽高校科研方向更加明确,科研效益得以彰显,科研水平持续提高。 

        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在内,安徽拥有100多所各类高校。如何把高校的科研资源和智力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一直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致力破解的问题。安徽省教育厅充分发挥行政主管作用,积极倡导高校科研方向瞄准经济发展的前沿,主动做好产学研一体的大文章。 

        “与高校对接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刚在6月中旬承办了第四届皖北地区(宿州)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的宿州市有关领导介绍,教育厅牵头组织已形成制度化的对接平台,成为高校科研与地方需求沟通的绿色通道。安徽省教育厅针对全省经济发展实际,不仅在皖北地区打造了对接平台;还建立了针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学研对接制度,7月初在巢湖市举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对接会,示范区10城市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合作项目多达440个。 

        在“搭台唱戏”的同时,“借台唱戏”也成为安徽高校对接经济转型的重要形式。每年,安徽都要举办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大型活动,中国科大、合肥工大和省属高校都积极组织最新科研成果参会参展。仅在2009年的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上,就有150多项高校科技成果得到顺利对接。 

        为进一步靠前对接,安徽借助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属高校选派358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零距离”了解技术需求,与企业联合确定科研课题和研发方向。同时,通过不定期、定向的组织“产学研合作论坛”、“自主创新大学校长论坛”、“教授博士企业行”等活动,完善了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体系。 

        据统计,近5年来,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主办的大规模产学研合作活动已达12场,签约项目2400余项、研发经费6亿多元,100多所高校的科研资源和智力优势,已成为安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