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8月06日 星期五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工业园变成新天堂

    ——苏州工业园区探索城市发展新路

    《 光明日报 》( 2010年08月06日   01 版)

        工业园,顾名思义应该是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的地方,难见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但学者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这样描述:“有记者问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是哪里?我说没有。来到苏州工业园以后一看大吃一惊,园区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 

     

        16年前,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在苏州城东部的田野里打下第一根桩;1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已然建成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城区,一个令人惊叹和神往的城市理想居所,正在成为国内转型升级的探路“先锋”。 

     

        是GDP的高产园区,更是人文生态宜居新城 

     

        夜晚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流光溢彩。站在粉墙黛瓦的李公堤商业街建筑群旁,眺望开阔的湖面:对岸是国际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苏州鸟巢”,这座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已为苏州人献上了近百场世界各国的演出;视线往右,“幸福摩天轮”旁,是热闹的圆融时代广场。“世界第一天幕”下,芬兰籍伊朗人艾哲罗常常在这里打着手鼓,唱一曲评弹版《枫桥夜泊》,引得路人和着调子一起吟唱。 

     

        就是这个“老艾”,十几年前接到芬兰总部派往苏州工业园区的通知,“心里老大不愿意”。谁知,两年任期结束,他却不走了,一干十年,退休后干脆在园区定居下来。和“老艾”一样在园区快乐生活的外籍人士,目前有1.3万人。 

     

        金鸡湖畔的美景,显然不是吸引“老艾”们的唯一原因。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告诉记者:“16年来,园区始终把建设定位在‘现代化新城’这一目标上,新城的概念就是要生态、宜居。” 

     

        16年来,令园区人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一天创造1个亿GDP”的速度,而是开发建设16年仍保有清新的水和空气。从绿色招商抓起,园区正在形成生态工业群落,全区单位COD、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根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苏州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指数位居53个开发区第一。 

     

        园区还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这一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将商业功能与公益性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如今,这里每3平方公里就布局一个商业区,每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邻里中心,学校、公园、购物中心、休闲场所被集中配置。连前新加坡副总理陈庆炎看后都忍不住赞叹,园区的邻里中心比新加坡的“更漂亮、更完善”。 

     

        是城市建设“样板”,更是转型升级“先锋” 

     

        十多年借鉴新加坡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之处,更多的是以城市建设的“样板区”向国人展示。然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赋予了园区更多“先行先试”的责任,他们正朝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先锋”、发展道路的“先行者”迈进。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内,博思维科公司办公面积不到200平方米,员工8位。这家“不起眼”的企业,却是美国农业部认证的专业测试中心。今年,公司产值预计达1000万元,人均产值超过120万元。生物纳米园总经理刘毓文告诉记者,园内高科技企业普遍是“个头小”却“能量大”。纳米园成立刚满三年,今年将有15家企业产值超过1000万元,2家超过5000万元,成为园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依托领军人才的核心技术,园区开启了以转型升级为特征的“二次创业”之路。去年底,《苏州工业园区3+5产业发展报告》在历时近一年的调研后出台。规划提出,除了要将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传统主导产业作为“三驾马车”做大做强之外,更要有针对性地在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及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环保五个新兴产业“谋篇布局”。 

     

        如今,以IT制造业为主、世界500强林立的苏虹路,其“风头”正在被创新型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仁爱路“盖”过。仁爱路所在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仅用五年时间,集聚了中科大、人大、南大、西安交大等16所著名高校的苏州研究院,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院校,国内首屈一指的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等都布局在这个区域。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叶峰,扳着手指给记者列举:科教创新区集聚了海归创新创业人才近3000名、海归创业项目300多个、院士创业团队8个,累计1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数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杨浦创新区。 

     

        今年3月,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搬入了创意产业园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方正大厦”,方正国际的总部,也从日本东京搬迁落户至园区。公司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赵顺告诉记者:“我们喜欢‘扎堆’到人才集聚的区域,因为高科技企业需要高校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平台。” 

     

        是中新合作“试验田”,更是发展理念“传播者”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借鉴新加坡经验”,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积极响应,由此开启了中新合作的篇章。 

     

        作为第一批被派往新加坡的10名学员之一,沈苏凤记忆犹新:“1994年4月20日,我们来到新加坡,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培训要求十分严格:必须真正弄懂,真正学会,没学会就再去。” 

     

        截至2009年,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已正式组织近200批、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培训,内容涉及经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几十个专业。 

     

        自主借鉴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1994年,园区以3000万元的高价,聘请中新双方专家编制园区总体规划。这个决定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认为“太昂贵,没必要”。然而,16年的发展证明,园区“最值钱的”就是这套规划,保证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始建设,这是中新两国合作开发的第二个重大项目,其联合协调理事会的形式、成片开发的方式、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分开,都参照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 

     

        在江苏,由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参与,宿迁工业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相继开发建设。江苏省委领导这样评价:“苏州工业园区不仅带来了资金,带来了项目,还带来了发展的理念!”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