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南是公认的中国粮仓,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在今年我国南方先是遭遇特大旱灾、后又出现持续暴雨,粮食生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农业大省河南夏粮的丰收,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通胀预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更值得我们钦佩的是,这已是河南夏粮连续八年增产,中原大地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并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而是通过不断改进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增效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有着“中国粮仓”之誉的河南省,粮食生产又传捷报:经国家统计局核准,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到618.14亿斤,较上年增加5.14亿斤,增长0.8%;平均亩产776.6斤,较上年增长0.5%。夏粮总产量实现连续八年增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最高水平。
中原熟,天下足。尤其在今年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发生严重冬春连旱,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水灾造成当地农业减产歉收的严峻形势下,河南夏粮丰收无疑给中国粮食安全吃了一粒“定心丸”。据了解,今年河南全省小麦平均单产较5年前增加了近100斤,同时品种品质得到迅速改善提高,初步形成优质与高产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生产与加工结合的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接近100%,主导品种更加突出,矮抗58等17个主导品种占到了小麦面积的79%。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河南粮食生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和“三农”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抓好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深刻认识到农业特别是粮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而是坚定不移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增效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今年夏粮生产中,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7次全省性会议,下发了5个指导性文件,及早制订实施方案,量化、细化、实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省77.8亿元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及时全部兑现到位。17.65亿元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继续实行普惠制,6300万元小麦促弱转壮补贴全部用于麦田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第一批6.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已全部落实到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积极性明显提高。继续实行粮食生产专项奖励,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政策扶持力度,调动了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针对河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的问题,河南坚持把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投向。2009年筹措16.38亿元,建设了一批应急灌溉和防洪除涝减灾工程。2010年,通过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助资金扶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及粮食核心区项目建设,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80万亩,其中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8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0万亩。完成186万亩标准粮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
同时,全省各级各部门围绕“种足种好管好”小麦,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了服务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全省下派技术人员1.4万人次,制定印发2万份麦田管理技术规程手册,发放到每个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540多万人次。夏粮种植面积达到7960万亩,较上年增加25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地块达到350多个,示范面积达到456万亩。全省麦田春季中耕5319万亩,追肥6940万亩,中耕、追肥面积分别比上年多1200万亩、1900万亩。“三夏”期间,共投入各种农业机械413万多台(套)。其中夏收主力机械联合收割机14万多台,夏种主力播种机械50多万台,耕作、运输机械350余万台,组织农机跨区作业队2077个,小麦收获高峰期,机收日进度达1059万亩,均创历史新高。
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河南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截至目前,河南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4,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达4000多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6000多万农民人均从农业产业化中收益近20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了粮食丰产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