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日至10月30日,德国在汉诺威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是自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以来,世博会首次在德国举行。
可是,1990年汉诺威决定申办世博会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担心这个国际盛会让这个只有50万人口的小城失去平静,加剧当地住房紧张。市政府在压力之下,不得不举行市民公投。1990年6月12日,汉诺威人以51.5%的微弱优势决定申办世博会。6月14日,国际展览局在巴黎决定2000年世博会举办城市,汉诺威以超过竞争对手加拿大多伦多一票优势获胜。当时柏林墙已倒,德国统一在即。当时的民主德国行使了它最后一次投票权,把票投给了汉诺威。
回想起当年汉诺威世博会举办的情景,汉诺威世博会博物馆新闻负责人维勒感慨万千。他对本报记者说,实际上我们很多人是在世博会结束的那一刹那才真正体会到世博会的美好和价值。那次世博会举办了153天,结束的那一天,很多人流下了热泪。维勒说,他当年在工作之余来世博会参观了28次,“但还是太少了,全世界各国都到这里展示自己,人的一生中很少有这么好的机会。”他说,有人参观后一发不可收拾,参观了100多次,让他羡慕。
维勒说,世博会第一次在德国举行,大多数人对世博会并不很了解。回过头看,当时对世博会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最初预计会有4000万参观者,但实际仅为1800万人。1800万实际上对于汉诺威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组织方最初对于没有出现设想中参观者涌入展区的场面感到意外,于是在开展不久,就辞退了数千名参与维持秩序的人员。展区内的饮食等服务商业由于担心收不回成本,就疯狂涨价,被媒体批评“贵”字当头。后来虽然组织方纠正了错误,但媒体已经对此没有兴趣。维勒说,是第一批观众参观后都感觉很好,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中,汉诺威世博会才真正热闹了起来。
汉诺威世博会有155个正式参展国,美国由于在最后一刻因为找不到赞助放弃参展。共有70位国家元首,57位政府首脑,400多位部长,25000位国内外正式代表团成员,4万多名艺术家到会,这些都创下了世博会新的纪录。
汉诺威世博会开辟了一条新路,希望所有参展国能在“人—自然—技术”这一共同的主题下参展。要求展览通过各种方式回答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德国在申办报告中就强调说,只有全球把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视为其共同任务时,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所以,世博会应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让全世界的人更多地相互了解。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德国从发展援助资金中拿出1亿欧元,帮助那些经济上无力参加世博展的国家参展,让其参与全球问题的讨论。鉴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汉诺威世博会首次邀请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展览。
为了更好地展示人类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汉诺威世博会首次引入了主题馆的做法。10个大型主题馆从不同角度力求启发人们去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为此,汉诺威世博会还举办了十场“全球对话”讨论,全球几十家著名智库参与策划,主题从世界资源,到全球责任到文化发展,邀请了世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等“聪明的脑袋”参与对话 ,每次对话三天。
据维勒介绍,汉诺威世博会今天仍有一些场馆保留了下来,它们是在展会结束后被开发商购买下来的。按照原先设计,展区只有30%的面积为新建地,其余是用汉诺威博览会现有的建筑。按规定,展会结束后,如果没有开发商购买,参展国必须将场馆拆除。汉诺威世博会虽然没有留下地标性建筑,但其留下的场馆利用率高达85%。法国馆现在成为宝马汽车销售点,德国馆上层成为大学教室,下层成为企业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中国馆里也有一些公司安家,芬兰馆的良好办公条件受到许多企业青睐。但也有成问题的,当年风光一时的荷兰馆由于开放式的设计不适合再利用,现在已经成为展区内的“危房”。波兰馆被一泰国商人购买,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至今仍被当地政府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