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26日 星期一

    希望新枝插满玉树

    ——玉树地震灾区生产生活恢复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何 平 蔺玉红 《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26日 06版)

        玉树开始新生了,这片受伤的土地正在疗伤,从悲伤和紧张中走出的群众正在坚强地翻开新一页的生活。

        随着玉树地震灾区抗震救灾进入新阶段,记者今天在玉树的街头巷尾都感受到了这种新的气象,希望的新枝插满玉树。

        一大早,走出帐篷,发现玉树军分区骑兵连的战士正在清理门口的一大堆垃圾,过去十天,大家救人心切,整天早出晚归忙于在废墟上抢救,门前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也无暇顾及。而今天,士兵开始清理周围环境,不一会帐篷“社区”变得清清爽爽。一切不再匆忙,而是有序地变成一个临时“家园”。

        帐篷“社区”的记者们,相互交流着今天的新闻线索,这个说新建的板房学校要交付,那个说部队要给学生们捐桌椅课本,有的关注新的救援物资又将发放,有的关注建设规划讨论方案,有的关注卫生防疫……玉树的新消息仍是记者们热捧的题材。

        走上玉树的街道,少部分店铺已经开张,但更多的是流动的售货车为灾区群众提供方便,而且商品的价格都不贵,和平时差不多。

        格萨尔广场,地震前是玉树最热闹的地方,如今依然是玉树经济生活的中心,各项专用服务车一字排开、应有尽有:

        邮政车,盖有玉树邮戳的邮件可以从这里发到全国;

        银行车,电子汇款、存钱取钱等业务都展开了,在地震中丢失存款信息的,还可以用身份证或提供号码进行查询。

        售货车,油、盐、酱、醋、茶都有售,在有的售货车上还能发现藏族群众喜欢的糌粑和四川人喜欢的辣椒酱出售。买口罩和手套的人最多,都是清理废墟时要用的。

        通讯车前最热闹,有的在挑选新手机,有的在办理手机卡,还有的给亲朋好友通话报平安。

        这一切,虽然是流动的、临时的,但生活毕竟开始了,需要的都能得到满足,被打乱的生活开始寻找新的轨道。

        当然,在玉树,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最不方便也最有意思的就是问路,问到皮肤黝黑看上去像本地人样子的人,他们的汉语都不太好,彼此很难说清楚;问到别的人,十有七八是外地人,就连问到执勤的警察,他们也抱歉地说是从外地赶来的,不清楚地方。也难怪,小小的玉树县人口不到10万人,而驰援的部队官兵就达12万人,再加上记者、志愿者和各部门赶来的救援者,能听到甘肃、陕西、四川、湖南、山东、河南、广东等各式口音。玉树已不是玉树人的玉树,而是全国人民的玉树。

        在牦牛广场的应急供水点,一位身强力壮的藏族妇女提着一个25升的水桶来取水,她叫才永吉,住在附近的帐篷里,她说这两天已经来这里打过两次水了,用这些水烧水做饭,吃得放心。

        在玉树体育中心帐篷安置点中,42岁的藏族妇女兰加拉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她在地震后第一次领到了新鲜蔬菜,晚餐要做个小白菜汤。

        离结古镇3公里的新寨村,著名的嘛呢石堆被专家称为“世界上唯一一座用文字堆砌的山”,藏族人在石头上刻上六字箴言和经文,堆在一起,300年来,创造了这一奇观——20亿块嘛呢石,堆成了一座小山,围着这个嘛呢石山步行转一圈竟然需要10分钟。嘛呢石堆虽然在地震中有些垮塌,但依然是当地藏族群众心中的圣地。

        今天,藏族妇女才乍求占带着老母亲和一双儿女又来这嘛呢石堆开始转经了,才乍求占告诉记者,地震前每天她们全家都要来这里转几圈,地震后,虽然家里人没有伤亡,但房子塌了,前几天忙着请解放军挖家中的东西,挖出了摩托车、柜子等东西,现在全家住在帐篷中,生活稳定了,又开始来转经了。

        看着才乍求占一家围着嘛呢石堆转经远去的身影,记者知道,玉树的生活又在继续了。

        (本报玉树结古镇4月25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