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12日 星期一

小小登记卡温暖打工子弟心

□ 刘文嘉 《 光明日报 》( 2010年04月12日   02 版)

    据4月8日报载,北京市市教委已研究制定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政策,登记卡面向已批准自办学校和未经批准自办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发放。市教委同时规定,中小学接收外来学生时要实行“首接负责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要积极予以接收。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由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登记卡编号具有唯一性,将面向所有公办校和未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发放。这意味着北京市众多流动儿童将首次纳入首都的义务教育体系统一管理,也意味着五万就读于未审批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从此获得了正式学籍和义务教育记录。小小一张卡片,向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壁垒发难,带来了这个春天温暖人心的消息。

    政策已经出台,落实情况即将成为焦点。以往种种经验告诉我们,政策执行恰如同科学中挑剔的“证伪”过程,是对政策本身周密性、严谨性、预见性的巨大考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接下来的“命运”如何?能否在使用过程中一卡通行?恐怕相关方面要对可预见的困难多做一些准备。

    其一,教育财政对政策落实应予支持。据掌握的资料看,目前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有四十万左右,按常理推测,大量的潜在的流动儿童会在发放登记卡的过程中出现。动态掌握他们的具体数字、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家庭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完成“一人一卡”式的配套服务,这是一项大工程,必须获得财政支持。同时,要流动儿童享受公平义务教育,一张卡还只是开端。解决流动儿童就读公办学校后教育生活成本增加的问题、扶持规范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无疑也需要政策上的继续探索和资金上的支持。

    其二,应形成监督检查机制。北京教育资源区域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从未降温。把“首接负责制”纳入这个背景下考虑,就会明白问题的复杂性。连北京本地孩子和家长都普遍被择校问题困扰,协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公平入学,更是难上加难。为保证“首接”学校不在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上推诿、拖延、设障,建立完整的监督检查机制十分必要。这会使外来务工的家长投诉有门、真正做到“一卡通行”,也可以使确实有困难的学校得到公平的评估。说到底,对任何一项政策而言,有效的监督和检查都是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

    其实,在维护教育公平这样系统、复杂的问题上,没有一项政策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也没有一项政策能一蹴而就。一张卡片,让我们读出了地方教委在保证流动儿童平等受教上的有益探索,倒是为改变教育不公提供了一个发力点。对准这个发力点,接下来的事情不外乎两件——用实劲儿,长用劲儿。

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警惕生态项目变生态杀手
小小登记卡温暖打工子弟心
观点新闻